2008年初,当时我已经在A股市场浸泡了14年,我从国家智库下属的资产管理公司,以优秀人才身份来到中国香港工作,入职某投资银行,开始实际操作港股。彼时正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酝酿期。港股在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曾达到31638点高位,而在2008年9月16日和17日却分别跌了1052点和663点,10月27日恒指报收11015点。之后是中央政府宣布4万亿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带动港股在震荡中不断上扬。10年过去了,港股在2017年11月恒生指数站上了30000点,而我也陪伴港股走过了从峰顶到谷底再到恢复的一个周期。坦率地说,我对港股投资也有一段了解和适应过程。而我最初的做法,和在A股投资无异,这几乎和所有熟悉A股再接触港股的投资者是一样的-容易受券商和财经媒体的影响及鼓动,做一些盲目投资。虽然中国香港股市的主流仍是大机构主导的价值投资,但大众接触多也容易获得的信息却是来自新闻和社交媒体。从散户层面看,虽然中国香港本地散户的投资与A股的风格比较接近,但他们基本不会影响到市场趋势和主要投资对象。对于习惯于A股的中国内地投资者而言,细价股(低价股)和小型股都很有吸引力。有些人甚至对仙股(股价只有几港分到几十港分)跃跃欲试。因为A股投资者习惯于把股票当作筹码,所以自然觉得市值小、股价低的股票会和A股一样容易将指数点位炒高,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