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2015-2018年“互联网+档案”研究发文量≥3篇(第一作者)统计情况》

《表3:2015-2018年“互联网+档案”研究发文量≥3篇(第一作者)统计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互联网+档案”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 Space Ⅲ可视化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发文作者的分布状况的研究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通过Excel 2003统计,赵彦昌、田伟、徐洁、马仁杰、范桂红(≥3篇,均为第一作者)等五位(如表3)为“互联网+档案”领域高产作者,五位中三位来之于高校档案馆,另外两位为档案学硕士生导师,该领域研究存在高水平研究者,其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据表明:1.研究力量薄弱。根据普赖斯定律,发文量在N=0.749×(ηmax)1/2以上的即为核心作者,即“发表0.749×(ηmax)1/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约等于全部论文总数的一半”。[4]对文献进行分析,发文≥2篇作者为核心作者,共有29人,核心作者数仅为作者总数(618人)的4.6%,显示在“互联网+档案”研究领域未形成核心作者。2.未形成重点突出的研究团队。数据统计发现,田伟、韩海涛合作四次,赵彦昌、陈海霞合作三次,为合作次数较多组合,该领域作者合作相对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