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乾隆四十四年陵川县部分村镇户口数据一览》

《表1 乾隆四十四年陵川县部分村镇户口数据一览》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明清民国时期镇的名实与类型再考察——以山西泽潞地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清)程德炯修《陵川县志》卷十《户籍》,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影印本。

工商业因素之外,聚落规模的大小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也就是同治《阳城县志》中提及的“村之巨者”。赵世瑜先生在考察明清时期泽州村镇关系时,指出“巨村为镇”在本地区的典型性[6]。从当地留存的碑刻记载来看,“居民稠密”是时人心目中聚落为镇的基础条件。如高平县米山镇,镇人在明正德年间兴修墙垣的碑文中称:“高平县之东南十里许,有镇曰米山,民居稠密犹一邑。然当泽潞之冲,商贾辏聚,百货咸集,往来贸易不远数百里。境内之地,此其最者。”[7]乾隆时期的润城镇“之在阳邑,巨镇也,比屋鳞次,烟火数千家”[8],长治县西火镇也是“烟火万家,人文蔚起”[9]。陵川县旧志提供了宝贵的村镇户口资料,笔者选取该县的镇与部分村落的户口数据制成表1。由表1可见,在镇级聚落中,夺火镇因地处县东南山区,聚落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户口数较少,其余7镇的人口规模均颇为可观,杨村、附城、平城、礼义、义和5镇的口数均超过了4 000。而一般村落中,较少有超过百户的,与镇差别明显。但需要说明的是,聚落规模的大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不能理解为任何一个镇都是“人户殷繁”之所。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其所属乡村的人口规模整体较小,或许一个人烟稍集的聚落就会冠以镇名,承担着四乡民众商品交换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