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PAC理论的三种自我状态表现》

《表1 PAC理论的三种自我状态表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PAC理论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模式构建》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64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在《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人格结构分析理论,即PAC理论。PAC理论的目标是发现不同的人格或自我状态,促进交往双方信息沟通,从而建立起双方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艾瑞克·伯恩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有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三种不同自我状态的表现如表1所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三种自我状态,这三种状态的占比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而在特定的人际交往环境下,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这三种组成部分或其中一种组成部分的自我状态的支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根据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