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妒忌的三种研究视角》

《表1 妒忌的三种研究视角》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组织行为学领域妒忌研究的不同视角、分歧和未来方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在以往研究中有不少测量妒忌的操作化方法,但是,使用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的妒忌量表的研究却不多,“表1”的“主要测量量表及其测量要素”中仅列出了有较好信效度的妒忌量表。

在以往众多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分别从妒忌特有视角(envy proper perspective,e.g.,Miceli&Castelfranchi,2007;Parrott&Smith,1993;Smith,Parrott,Diener,Hoyle,&Kim,1999)、妒忌分类视角(subtype perspective of envy,e.g.,van de Ven et al.,2009)和妒忌整体视角(unitary construct perspective of envy,e.g.,Cohen-Charash&Larson,2017a,2017b)对妒忌的性质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如表1所示),然而,这三种妒忌研究视角却在妒忌的性质等方面存在分歧。妒忌特有视角认为,妒忌因包含敌意因素而带来诸多消极影响(Smith&Kim,2007);妒忌分类视角认为,恶意妒忌和善意妒忌分别通过不同机制产生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van de Ven,2016;van de Ven et al.,2009);妒忌整体视角则主张,研究者应该将妒忌视为单一结构的概念,这种整体性妒忌既会带来消极影响,又会带来积极影响(Cohen-Charash&Larson,2017a,2017b);这使研究者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妒忌,并有效对比和整合不同的研究。鉴于此,为了厘清目前妒忌研究中的分歧,并推进妒忌研究,本文在深入分析上述三种妒忌研究视角的基础上,从妒忌的性质等方面明确不同妒忌研究视角之间的分歧,并基于此从理清妒忌内涵及其测量、妒忌和被妒忌者间的二元关系、整合不同视角的妒忌研究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