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院士候选人在主要大学出现频次变化情况表(1926—1936)》

《表2 院士候选人在主要大学出现频次变化情况表(1926—1936)》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民国时期大学学术版图的演变——基于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候选人的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1926年到1936年的11年间,这一学人群体逐步进入他们的学术成熟期,活跃于中国的学术舞台(见下页表2)。在此阶段,他们在各类机构总计出现1 475次,其中学校为796次。出现次数在20次以上的学校共有十所,分别为:清华(204)、协和(94)、北大(91)、中央大学(70)、南开(43)、燕京(40)、武大(36)、浙大(24)、辅仁(20)和中山(20)。在这十所大学中,有四所私立大学(协和、燕京、南开和辅仁)。相对于国立大学而言,私立大学发展稳定,其领军学术人才的变动也较少。这与私立大学独立的财政体制、特色化的学科思路以及与政治运动更为疏远的特征有关。而另外六所国立大学,受到政权鼎革的影响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