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毒理学》求取 ⇩

目 录1

第一章绪论1

一、毒理学的基本概念2

(一)中毒原型与模型2

(二)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2

(三)外源性化学物的有害作用5

二、毒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6

(一)体外试验6

(二)整体实验7

三、毒理学的当代成就与未来趋向7

(一)当代成就7

(二)未来趋向9

一、概述10

分布和排泄10

第二章外源性化学物的吸收、10

二、外源性化学物与生物膜11

(一)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11

机理11

(二)影响外源性化学物转运的因素12

(三)外源性化学物经生物膜的穿13

透率13

三、外源性化学物的吸收14

(一)呼吸道吸收15

(二)消化道吸收16

(三)皮肤吸收17

(四)其他途径吸收19

四、外源性化学物的分布19

(一)外源性化学物在体内的运输19

(二)外源性化学物的器官分布及其毒理学意义20

(三)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分布的21

因素21

(四)外源性化学物的结合与贮存22

五、外源性化学物的排泄23

(一)肾脏排泄23

(二)肝胆排泄24

(三)呼吸道排出24

(四)其他途径排泄24

第三章药物(毒物)动力学26

一、概述26

二、房室模型26

(一)一室型动力学26

(二)一级吸收31

(三)多室型药(毒)物动力学36

三、重复给药(染毒)41

(一)连续灌流41

(二)重复静注给药(染毒)42

(三)非静注(血管外)重复给药43

(染毒)43

四、非线性动力学46

(一)药(毒)物酶化学动力学47

(二)有限能力药物动力学47

(三)参数测定48

五、药物反应动力学——药效学50

(一)直接可逆药效动力学50

(二)间接药效动力学55

(三)不可逆药理效应56

(一)Ⅰ相和Ⅱ相生物转化57

一、概述57

第四章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57

转化57

(二)生物转化的器官和细胞定位58

(三)解毒与中毒59

(四)生物转化的特征59

二、外源性化学物生物转化过程及其59

酶系59

(一)外源性化学物的氧化、还原、水解作用(Ⅰ相反应)及有关酶系59

(二)外源性化学物的结合反应(Ⅱ相反应)及其酶系70

三、影响外源性化学物生物转化的76

因素76

(一)外源性化学物方面的影响76

(二)机体因素77

(三)其他因素80

一、概述83

第五章中毒机理83

二、从不同层次解释中毒机理85

(一)从脏器水平解释中毒机理85

(二)从细胞水平解释中毒机理86

(三)从亚细胞水平解释中毒机理87

三、从分子水平解释中毒机理87

(一)共价结合学说88

(二)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93

(三)细胞内钙稳态失调104

四、研究中毒机理的思路与步骤106

(一)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性是由于106

该化学物本身还是其代谢产物引106

起的?106

(五)外源性化学物与/或其活性代谢产物是否能直接打击体内正常中间代谢产物或辅基而使之耗竭107

产生所设想的毒性107

(六)从分子水平考虑中毒机理107

(三)了解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转化点与毒作用的关系107

(四)验证所设想的代谢产物能否107

(二)毒性与代谢产物之间是否具有平行关系?与哪一种代谢产物有平行关系?107

第六章呼吸系统毒理109

一、呼吸系统的组织和一般生化特点109

(一)呼吸系统的组织学特点109

(二)呼吸系统的一般生化特点111

二、外源性化学物在呼吸道内吸收、112

代谢、清除和蓄积112

(一)吸收112

(二)代谢113

(三)清除117

(四)蓄积118

三、常见肺损害和适应118

(一)损害119

(二)适应124

四、呼吸系统毒理的研究方法125

(一)动物模型的制备125

(二)毒性评价127

第七章肝脏毒理128

一、肝脏的结构和功能128

(一)结构128

(二)生理功能129

二、外源性化学物可能引起的肝脏130

损害130

(一)结构形态损害130

(二)功能损害131

机理132

(一)坏死132

三、常见的重要肝脏化学性损害及其132

(二)脂肪变137

(三)肝硬变138

(四)胆汁郁积性损害139

四、化学致癌物诱发的肝脏肿瘤139

(一)主要肝脏肿瘤类型139

(二)肝脏化学致癌过程中的早期140

变化140

五、肝脏化学性损害的评定和肝脏毒理研究方法143

(一)整体动物试验143

(二)体外试验法145

六、肝脏化学毒物147

(一)无机化合物147

(二)有机化合物147

(三)天然物质148

第八章神经系统毒理149

一、神经系统毒理的兴起和进展149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解剖、生理和149

生物化学149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149

(二)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组织149

(三)神经系统的生理150

(四)神经系统的生物化学150

三、神经性毒物作用特点150

(一)神经性毒物的来源、用途和150

分类150

(二)神经性毒物的作用特点152

(三)影响神经性毒物毒作用的153

因素153

(四)神经系统病变分型155

肿瘤157

四、神经性毒物的临床毒理学157

(一)神经性毒物中毒临床表现157

(五)化学致癌物诱发的神经系统157

(二)常见的神经性毒物的毒理学159

五、神经毒理的方法学164

(一)建立模拟人体神经系统病变的动物模型164

(二)形态学方法165

(三)电生理方法165

(四)行为活动的方法165

(五)神经化学的方法166

(六)组织细胞培养的方法166

一、行为的定义和分类168

(一)应答性行为168

第九章行为毒理168

(二)操作行为169

二、实验方法的选择170

(一)初级测试170

(二)二级测试170

三、行为畸胎学177

(一)意义和研究范围177

(二)测试方法178

(三)行为畸胎学研究的动物模型180

四、行为毒理学的应用与存在问题182

(一)实际应用182

(二)存在问题183

第十章肾脏毒理184

一、肾脏的结构与功能184

作用186

转化在毒物的全身代谢中所起的186

(一)肾脏的生化特征186

二、肾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转化186

(二)肾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186

(三)肾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氧化187

作用187

(四)肾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结合187

作用187

三、肾脏易受外源性化学物损害的188

原因188

四、中毒性肾损害的类型189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189

(二)肾病综合征189

(三)肾小管综合征189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189

(五)慢性间质性肾炎189

(一)常见肾毒物的毒作用表现190

五、几种常见的肾毒物及其毒作用190

机理190

(二)毒作用机理195

六、中毒性肾损害的检测方法及其198

评价198

(一)整体肾功能试验198

(二)体外试验201

七、肾损害的代偿203

第十一章遗传毒理204

一、遗传毒理学在评价外源性化学物危害性方面的意义205

二、遗传毒物与DNA205

(一)生理条件下DNA分子的自发206

损伤206

(二)环境因素引起的DNA损伤207

(三)毒物对遗传结构内DNA以外的大分子物质的损伤213

(四)DNA损伤及突变215

三、遗传毒物与染色体异常217

(一)染色体结构异常219

(二)染色体数目异常220

四、遗传毒作用的后果221

(一)遗传毒物对人类基因库的221

影响221

(二)遗传毒性与致癌作用221

五、遗传毒物的筛选及危险度评价222

(一)预测哺乳动物生殖细胞诱变223

剂的试验方案223

(二)预测哺乳动物致癌物的试验223

方案223

(一)女性生殖生物学226

一、生殖生物学226

第十二章生殖毒理226

(二)男性生殖生物学228

(三)胚胎发生229

二、外源性环境因素的亲性腺作用230

(一)外源性环境因素对性腺的损230

230

(二)性腺对化学物质毒性效应的231

调节231

(三)性腺毒作用的结局232

三、外源性环境因素的亲胚胎作用——232

胚胎毒性232

(一)胚胎发育各阶段有害因素的232

影响232

作用的因素及致畸强度的评价235

(二)致畸作用的机理,影响致畸235

(三)对生殖系统有毒害作用的外237

源性环境因素237

四、外源性化学物的胎盘毒性239

(一)外源性化学物经胎盘转运的240

方式和机理240

(二)化学物质致胎盘损伤241

(三)经胎盘致癌243

五、生殖毒理的研究方法243

(一)人群调查243

(二)实验研究244

第十三章血液毒理250

一、骨髓的构造250

(一)骨髓的血管系统250

(二)骨髓的实质细胞251

二、骨髓的造血功能与血细胞动力学252

(一)造血干细胞与微环境252

(二)血细胞动力学252

(三)骨髓造血的调节因子254

三、外源性化学物对干细胞与微环境的255

毒作用255

(一)外源性化学物对干细胞的255

毒性255

(二)外源性化学物对微环境的256

影响256

四、外源性化学物对血细胞的作用257

(一)外源性化学物对粒细胞的257

毒性257

毒性258

(二)外源性化学物对红细胞的258

(三)外源性化学物与血红蛋白259

(四)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的血小板262

减少症262

五、化学中毒性再障与白血病263

(一)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263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264

(三)白血病的化学病因与实验265

研究265

六、血液毒理研究方法265

(一)外源性脾结节测定法266

(二)体内扩散盒琼脂培养技术266

(三)骨髓微循环的观察方法266

(四)骨髓铁动力学实验法266

(一)机体的免疫系统268

第十四章免疫毒理268

一、机体的免疫应答268

(二)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免疫反应269

过程269

(三)体液免疫270

(四)细胞免疫271

二、环境与外源性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72

(一)影响免疫功能的化学物质272

(二)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表现272

(三)具有免疫毒性的外源性277

化学物277

(四)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278

(二)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的特点280

(三)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机理280

三、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免疫280

(一)肿瘤细胞的抗原及其特点280

(四)免疫毒性与致癌作用281

四、免疫毒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282

(一)脏器重量、细胞学、组织病理和免疫化学检查283

(二)体液免疫功能283

(三)细胞免疫功能283

(四)淋巴细胞增殖反应284

(五)巨噬细胞功能285

(六)宿主抵抗力285

五、进行免疫毒性研究时应注意的286

问题286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286

(三)给外源性化学物的时间及所用抗原的量287

六、目前的研究动向287

剂量287

(二)接触外源性化学物的途径和287

第十五章皮肤毒理289

一、概述289

二、皮肤的组织结构特点290

(一)表皮291

(二)真皮291

三、皮肤的功能292

(一)屏障的功能292

(二)吸收的功能292

(三)代谢的功能292

(四)免疫的功能295

四、皮肤毒作用类型296

(一)皮肤原发性刺激296

(二)皮肤致敏297

(三)皮肤致癌300

(四)皮肤色素异常300

五、皮肤毒理检测方法302

(一)皮肤原发刺激实验302

(二)皮肤吸收实验303

(三)皮肤致敏及光敏实验305

(四)皮肤涂抹致癌实验307

六、皮肤毒理的前景307

(一)皮肤毒性评价307

(二)试验方法评价307

(三)注意预防效果308

(四)今后研究重点310

(一)电子转移系统缺失学说311

一、化学致癌的几种学说311

作用311

第十六章外源性化学物的致癌311

(二)体细胞突变学说313

(三)化学致癌的阶段学说313

(四)非基因损伤316

二、致癌物在体内的活化、代谢和316

合成316

(一)直接致癌物316

(二)间接致癌物316

(三)致癌物在体内的代谢方式317

(四)几种常见化学致癌物的代谢318

活化318

(五)致癌物在体内的合成320

(六)致癌物代谢差异的来源320

(七)改变致癌物代谢,保护宿主321

(三)实验开始与实验期限322

(二)实验动物322

三、化学致癌的长期实验方法322

(一)受试物的理化性质322

(四)给药途径323

(五)剂量选择323

(六)对照和联合作用323

(七)观察与检查项目324

四、目前肯定和潜在的化学致癌物331

(一)目前肯定的化学致癌物331

(二)潜在的工业致癌物和331

致突变物331

第十七章毒理病理332

一、毒理病理检验的目的及其意义332

二、毒理学研究中毒理病理的任务332

改变的一般规律333

三、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组织细胞病理333

资料333

(一)细胞病损与毒作用强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33

(二)剂量选择333

(四)提供毒性评价的毒理病理333

选择333

(三)毒理病理检验水平和指标的333

(一)动物选择333

(二)病变性质的不同334

(三)靶器官和在器官内受损部位的不同334

四、形态与机能检验间的关联336

五、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毒理病理研究方法及其质量控制336

(一)动物的处死337

(二)动物解剖337

(三)动物病理标本的取材和固定338

(四)光镜(细胞)水平检验340

(五)电镜水平(亚微结构)检验343

(六)放射自显影术345

(七)组织细胞检验的定量分析345

技术345

六、毒理病理检验中影响形态变化的345

因素345

(一)组织细胞产生病理性改变345

(二)人为假像346

(三)没有确切病理意义的形态346

改变346

七、毒理病理诊断的鉴别要点346

八、毒理病理检验程序与相互关系348

第十八章毒理学资料的外推349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与种属差异349

(一)化学致畸作用的种属差异350

(二)化学致癌作用的种属差异351

二、种属间和从动物到人的外推353

(一)根据体重和体表面积外推353

(二)安全系数的确定与外推356

三、从高剂量向低剂量的外推357

第十九章毒理实验设计361

一、毒理实验设计的任务与原则361

(一)对照的原则361

(二)重复的原则361

(三)随机的原则362

二、毒理实验设计的类型与方法362

(一)单因素设计363

(二)多因素设计363

(四)进行预备实验364

(三)实验设计364

(五)拟订实验记录格式364

三、毒理实验设计的步骤364

(二)查阅文献364

(一)明确实验目的364

(三)序贯设计364

(六)数据统计分析、整理成文365

四、影响外源性化学物作用的因素及365

毒理实验质量控制365

(一)影响毒作用的因素365

(二)毒理实验质量控制370

五、常见毒理实验设计的内容371

(一)急性毒性实验设计371

(二)亚慢性毒性实验设计373

(三)慢性毒性实验设计374

(四)蓄积毒性实验设计375

程序376

(五)工业化学物质毒理学评价376

(六)制订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实验的设计378

(七)食品毒理实验设计379

(八)药品毒理实验设计380

(九)农药毒理实验设计382

第二十章外源性化学物的危险度383

评定383

一、某些基本概念383

(一)毒性与危害性383

(二)危险度与安全性384

二、危险度评定与危险度管理385

(一)危害鉴定385

(二)剂量-反应(与/或效应)关系评定386

(三)接触评定387

评定388

(一)美国对化学致癌物的危险度388

三、利-弊分析在卫生决策中的应用388

四、化学致癌物的危险度评定388

(二)苏联对化学致癌物的危险度393

评定393

五、化学致畸物的危险度评定394

(一)化学物胚胎毒性危险度的定394

性评定394

(二)化学物胚胎毒性危险度的定396

量评定396

(三)目前的做法397

六、铅的危险度评定397

(一)识别铅的污染源与环境转移397

途径397

(六)评定引起非关键生物学变化398

关系398

负荷水平与特异性生物学变化的398

与体内铅上限负荷量的关系398

(七)评定可供选择的控制策略398

(二)识别受危害的特殊人群398

(五)评定主要接触人群的体内铅398

水平与体内铅负荷水平的关系398

(四)评定主要接触人群的铅接触398

水平398

(三)评定主要接触人群的铅接触398

(八)决策399

(九)回顾399

外源性化学物中文名称索引400

1991《基础毒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江泉观主编 199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管理学基础(1987 PDF版)
管理学基础
1987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卡萨瑞特  道尔毒理学毒物的基础科学  (第6版)( PDF版)
卡萨瑞特 道尔毒理学毒物的基础科学 (第6版)
鱼类毒理学试验基础及方法(1986 PDF版)
鱼类毒理学试验基础及方法
198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医学病毒学基础(1983 PDF版)
医学病毒学基础
1983
动物病毒学基础(1980 PDF版)
动物病毒学基础
198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管理学基础(1991 PDF版)
管理学基础
1991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护理学基础(1992 PDF版)
护理学基础
1992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基础护理学(1997 PDF版)
基础护理学
1997 福州市: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验毒理学基础(1987 PDF版)
实验毒理学基础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础毒理学(1991 PDF版)
基础毒理学
199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卫生毒理学基础(1987 PDF版)
卫生毒理学基础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础生理学(1979 PDF版)
基础生理学
1979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管理学基础(1991 PDF版)
管理学基础
1991 中国劳动出版社
卫生毒理学基础(1989 PDF版)
卫生毒理学基础
1989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卫生毒理学基础(1991 PDF版)
卫生毒理学基础
1991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