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纲要》求取 ⇩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1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

一、社会学家的一些论述1

二、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5

第二节 社会学的方法6

一、唯物史观为社会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6

二、社会学研究的几个基本方法7

第三节 开展社会学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9

一、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改革9

三、研究社会问题,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参考意见10

二、研究社会发展战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10

四、研究社会工作,指导社会工作的开展11

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略13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先驱13

第二节 西方社会调查及人类学的传统16

一、社会调查的起源与发展16

二、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20

第三节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社会学大师21

一、欧洲的社会学学说21

二、英国功能学派的学说27

第四节 美国社会学思想的发展28

一、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29

二、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中的重要作用31

三、结构功能主义在理论上对美国社会学的重大贡献33

四、美国社会学界把社会调查推向新的高潮36

第五节 社会学教育及世界社会学学会37

一、社会学在美国大学中蓬勃发展38

二、欧洲、日本、苏联的社会学教育39

三、世界社会学学会简介40

第六节 中国社会学简况41

第三章社会学理论层次43

第一节 社会整体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43

一、以往社会学家对社会结构的论述44

二、社会结构理论需要向前发展45

一、生态结构50

第二节 社会分体结构的理论研究50

二、经济结构51

三、阶级结构52

四、行政管理结构53

五、文化结构53

第三节 社会个体人的素质的研究54

一、关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问题54

二、关于提高人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的问题55

三、关于实现美满婚姻的问题55

四、关于发挥人的才能的问题56

一、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定义58

第四章社会组织58

第一节 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58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与社会组织的兴起59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60

第二节 组织理论60

一、关于古典组织理论的研究61

二、关于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63

三、关于现代组织理论的研究63

第三节 组织目标与效果65

一、什么是组织目标65

二、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三个因素65

三、组织效果的测量66

第四节 组织决策与领导67

一、组织决策及推动决策的力量67

二、决策的程序69

第五节 组织发展与展望69

一、组织冲突70

二、组织控制70

三、组织发展预测72

第五章社会制度74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概念和理论研究74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74

二、西方思想家对社会制度的研究76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特性与功能78

一、社会制度的特性78

三、我国社会学家对社会制度的研究78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80

第三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种类82

一、社会制度的要素及其构成82

二、社会制度的种类8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改革85

一、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现85

二、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86

一、社会控制概念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90

第六章社会控制90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一般概念90

二、社会控制的作用92

三、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控制93

四、未来社会控制发展的趋势94

第二节 社会控制系统及其诸要素95

一、个人行动96

二、角色规范97

三、社会评价尺度98

四、社会规范化100

五、社会行动100

六、自我规范化101

第三节 社会控制的手段103

一、经济的社会控制手段103

二、政治的社会控制手段103

三、舆论和宣传的社会控制手段104

四、社会意识的社会控制手段104

五、内在控制手段105

第四节 积极的社会控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05

一、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105

二、健全我国的社会控制系统107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110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及其生理基础110

第七章人的社会化110

二、构成人的社会化基础的特征111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的目的112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方式114

一、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114

二、成年人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118

第四节 社会化的成果——“自我”的形成119

第五节 社会化的失败121

第八章社会变迁124

第一节 社会变迁的研究124

一、社会变迁的几种主要理论简介125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125

二、对各种社会变迁理论的评价130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机制132

一、影响社会变迁机制的因素132

二、研究特定社会的变迁应注意的几个因素135

第四节 社会变迁的形式139

第五节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的研究143

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43

二、现代化的目标与目的144

三、现代化的实现145

第九章唯物辩证法是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148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49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对社会学发展的影响149

二、科学尺度,马克思的贡献151

三、社会学家的评价152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153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153

二、唯物辩证法是探求规律的方法153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5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程序156

一、第一步:占有材料,进行分析156

二、第二步:从抽象到具体157

二、什么是系统158

一、现代系统分析方法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158

第四节 现代系统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方法158

三、社会学研究如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159

第十章社会调查研究第一步——选题和设计163

第一节 选题163

一、题目的类型163

二、如何选题164

第二节 查阅文献165

一、查找文献途径166

二、阅读文献的方法166

一、假设的概念及其要求168

第三节 假设168

二、假设获取的途径169

三、假设的作用169

第四节 操作性定义171

第五节 调查设计172

第十一章社会调查研究第二步——调查对象的选定与资料搜集176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其范围的确立176

一、普遍调查176

二、个案调查177

三、抽样调查177

第二节 资料的搜集182

一、设计问卷须知182

二、访问的技巧186

三、开调查会188

四、观察法189

第十二章社会调查研究第三步——资料分析192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中的数量化方法192

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193

二、集中量度193

三、分散量度194

第二节 社会现象的度量195

一、社会度量的意义195

二、对社会现象的四种度量尺度196

一、确定性关系与统计相关198

第三节 相关分析198

二、积差相关系数r200

三、等级相关rs203

四、名义相关系数C204

五、相关系数小结205

第四节 回归分析208

一、回归分析方法简介208

二、利用回归方法控制和预测社会现象210

三、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211

四、回归分析小结212

第五节 计算机应用213

一、检验的意义215

第一节 检验215

第十三章调查研究第四步——检验和解释215

二、运用正态分布进行检查217

三、t检验219

四、X2检验220

五、F检验220

第二节 解释224

一、解释的意义224

二、因果解释225

三、结构——功能解释228

第三节 撰写调查报告229

一、从国民经济指标发展到社会指标的历史原因234

第十四章社会指标体系234

第一节 社会指标体系是一种认识社会的新方法234

二、社会指标体系概念的提出236

三、社会指标运动的发展236

第二节 社会指标体系的特点与功能240

一、社会指标的主要特点及其实质240

二、社会指标体系的功能与作用242

第三节 社会指标体系的编制245

一、编制社会指标体系的术语245

二、编制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程序248

二、我国社会指标体系的理论构架250

一、编制我国社会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250

第四节 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指标体系250

第十五章人口社会学252

第一节 关于人口的研究252

一、古代社会人口研究的中心问题252

二、封建社会的中、晚期人口研究的中心议题253

三、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到十九世纪末的人口研究254

四、本世纪近几十年来人口研究的状况255

第二节 人口社会学256

一、人口社会学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256

二、人口社会学的理论257

三、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260

一、粮食生产与人口急剧增长的矛盾261

第三节 亟待解决的人口社会问题261

二、城市发展与人口过分集中的矛盾262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263

第四节 我国人口社会学研究的状况263

一、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坎坷道路263

二、人口社会学研究重获新生265

第十六章经济社会学268

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起源及其研究对象268

一、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准备和产生的历史背景268

二、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71

一、经济行为的概念和特点272

第二节 经济行为272

二、“角色”与经济行为275

第三节 经济组织277

一、经济组织分类277

二、对经济组织的两种分析278

第四节 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形态281

一、经济关系的定义及其研究的主要范畴281

二、经济体制282

三、社会经济形态285

第五节 外部环境——影响经济活动的非经济因素分析286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86

二、科技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87

三、政治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88

四、社会文化背景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90

第十七章科学社会学291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发展292

一、古代社会,科学不被社会重视292

二、近代社会,科学开始自发地为社会服务293

三、现代社会,科学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294

第二节 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与现状298

一、科学社会学的源流298

二、科学社会学学术活动301

第三节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02

一、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303

二、科学系统内部的社会关系305

三、科研人员在科学系统中的作用309

第四节 科学社会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310

一、人们对科学的认识逐步深化310

二、改善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311

三、协调科学系统内部的社会关系312

第十八章教育社会学314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理论概述314

一、同一论314

二、冲突论318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问题320

一、研究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320

二、研究社会化与教育的关系322

三、研究学校与社会的关系323

第十九章文艺社会学326

第一节 西方文艺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326

一、实证主义文艺社会学的产生326

二、艺术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328

三、现代文艺社会学的发展331

第二节 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32

一、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332

二、文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34

一、简介西方文艺社会学的几种主要理论模式335

第三节 文艺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335

二、西方文艺社会学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338

三、研究文艺社会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339

第四节 研究文艺社会学的重要意义340

一、文艺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340

二、文艺社会学对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341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的重大意义342

第一节 家庭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344

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学344

第二十章家庭社会学344

二、家庭社会学学说史345

第二节 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349

一、家庭社会学的理论349

二、家庭社会学的方法352

第三节 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353

一、家庭结构354

二、家庭职能356

三、家庭关系357

四、家庭的发展与未来357

第四节 我国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现状359

一、老年社会学的形成363

第一节 老年社会学的产生363

第二十一章老年社会学363

二、老年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365

第二节 老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范畴369

一、老年社会学是老年学理论体系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369

二、老年社会学与其它老年学科的分工371

三、老年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371

第三节 退休制度377

一、退休条件377

二、退休制度的管理378

三、退休金的来源和筹资渠道378

四、退休待遇的计发379

第四节 老年社会问题381

第二十二章犯罪社会学384

第一节 犯罪及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84

一、犯罪概念及犯罪现象的发生384

二、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86

第二节 犯罪社会学发展简论387

一、犯罪社会学发展状况387

二、资产阶级犯罪社会学流派387

第三节 我国社会犯罪情况与特点389

一、旧中国社会犯罪的实质38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犯罪状况及其特点390

三、对我国社会犯罪趋势的估计394

第二十三章城市社会学397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397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97

二、我国城市社会学的任务400

第二节 城市社会的产生和发展401

一、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社会的形成401

二、城市社会的特征403

三、城市化趋势和我国城市化道路404

第三节 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城市社会问题408

一、城市人口结构及其特点408

二、城市社会分工系统和职业结构的特点408

三、城市社会问题409

第二十四章农村社会学412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与研究412

一、西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412

二、我国农村社会学的研究414

第二节 农村社会的特征和分类414

一、农村社会的特征414

二、农村社会的分类415

第三节 农村人口416

一、农村人口统计416

二、农村人口流动417

二、农村社会的人文环境420

第四节 农村社会的环境420

一、农村社会的自然环境420

第五节 农村社会组织422

第六节 农村文化与生活方式425

一、农村文化425

二、农村生活方式426

第七节 农村小城镇的发展427

第二十五章社会心理学429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429

一、研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规律429

二、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规律430

三、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规律431

四、研究个体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规律432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433

一、知识积累时期433

二、形成时期435

三、成熟时期438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运用442

一、结合改革的实践进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442

二、工业企业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443

三、犯罪社会心理学问题443

四、消费社会心理学问题444

五、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学问题444

1986《社会学纲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宋书伟,王因为主编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纲要(1985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纲要
1985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社会主义政治学纲要(1987 PDF版)
社会主义政治学纲要
1987
社会教育纲要(1947 PDF版)
社会教育纲要
1947
社会调查纲要(1946 PDF版)
社会调查纲要
1946 国防部新闻工作人员训练班
乡村社会学纲要(1946 PDF版)
乡村社会学纲要
1946 正中书局
科学社会主义  讲授纲要(1980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 讲授纲要
1980
社会学讲义纲要( PDF版)
社会学讲义纲要
社会学纲要(1986 PDF版)
社会学纲要
1986
社会心理学纲要( PDF版)
社会心理学纲要
中共沈阳市委党校,中共四平市委党校
社会学大纲下社会学史纲(1931 PDF版)
社会学大纲下社会学史纲
1931 世界书局
社会学纲要(1986 PDF版)
社会学纲要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社会保障纲要(1992 PDF版)
社会保障纲要
1992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科学社会主义纲要(1984 PDF版)
科学社会主义纲要
1984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适应的条件(1989 PDF版)
适应的条件
198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1987 PDF版)
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
1987 北京: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