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的条件》求取 ⇩

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1

原序1

第一章 绪论5

1.重新分析日本社会5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5

用“公分尺”裁不出好和服6

“零头”的处理6

对历史上现代化理论的反省8

2.关于“社会结构”的探索9

组织和形态不同,社会结构一致9

用以解释“社会结构”的东西10

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11

第二章 “场所型”集团的特性12

1.对集团进行分析的关键--“资格”和“场所”12

什么是“资格”和“场所”12

不同的社会结构类型13

2.强调“场所”的日本社会14

社会名声重于职业14

“家”是生活的共同体14

儿媳女婿比兄弟姐妹更重要15

作为场所型集团的“一族郎党”16

3.家庭成员对“家”的全面参与16

巩固场所型集团的两种方法16

在“场所”中寄托自己17

日本媳妇和印度媳妇的鲜明对比18

“家长权威”来自“家”的约束力18

为何对“家族制度”深恶痛绝19

4.包括家属在内的雇佣关系20

越是大企业“包到底”的倾向越显著20

雇员好比新媳妇21

家风和社风促成了一体感和孤立性21

5.“自己人”和“外人”22

把外人不当人看待22

“外人”意识产生出非社会性24

在日本社会的框框里培养不出社交性24

各个领域中都有“乡巴佬”25

6.直接接触式人际关系26

人际关系的亲疏取决于接触时间的长短与频率26

在所属集团中的工作时间问题27

“人走茶凉”28

一旦离开,万事皆休29

国外日本人社区的特异性30

7.单一社会31

可靠的所属集团只有一个31

“不事二主”其根源在场所型集团的结构32

不可能从属于复数的场所32

第三章 “纵式”组织中的序列意识34

1.分析社会结构的关键--“纵式”与“横式”的关系34

“纵式”组织的象征--亲分、子分34

相同身分和资格者也有序列意识35

能力也得为序列意识让位36

越是老企业,序列意识越强36

2.在重序列的背后37

终身雇用制和强烈的能力平等观37

与能力无关的年龄、工龄、学历38

如何看待能力差别39

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序列意识40

自由职业者也不例外41

3.和中国、印度的比较42

日本人发表意见也不忘序列意识42

4.和英国、美国的比较43

对日本的序列意识感到惊奇43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43

注意序列的日本师生关系44

做英军俘虏的苦衷45

第四章 “纵式”组织形成的全体像46

1.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并立关系46

劳资双方的并立关系46

工会内没有真正的连带感46

小打小闹的“家庭纠纷”47

2.人人平等主义48

平等主义导致安于现状48

平等主义激发刻苦奋斗49

阶层差别与“学阀”之争49

3.过度竞争造成的弊端50

缺乏“横式”组织的悲剧50

同事、同类集团之间相互为敌51

并立竞争的长处和国家利益的损失51

4.“大而全”结构和政治组织的健全52

靠“不分工”起家的企业52

无懈可击的行政网54

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国民对权力的恐惧55

第五章 集团结构的特征57

1.集团的内部结构57

“纵式”集团是没有底边的三角形57

加入“纵式”集团的条件58

加入“横式”集团的条件59

开放性的“纵式”组织和排他性的“横式”组织60

2.日本式集团的弱点和长处61

领导者仅有一人,难以替换61

分裂的结果--让权或瓦解62

产生“党中党”和分裂的危险62

对日本的现代化做出贡献64

日本式集团的长处64

3.形成宗派的必然性65

名为“合并”实为“吞并”65

不同集团之间的协调为何如此困难66

造成派系争斗的机制66

派系、亲分子分关系遭到非难67

第六章 领导者和集团的关系68

1.领导者受到牵制68

领导者和直属干部的关系68

感情因素同样具有牵制作用69

决策取决于和直属干部的关系69

领导者只是集团中的一分子70

2.权威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实力对比71

“强权专断”由此产生71

过分强调平等主义71

3.领导资格73

工作能力并不重要73

为何由年长者当领导74

必须处于组织的顶点74

集团的实力依内情而定76

组织自己的部下最为重要76

领导者要有个人魅力77

第七章 人与人的关系79

1.缺乏契约精神79

契约--代替“纵式”组织的另一种方式79

没有契约观念80

大权在握的西欧领导者81

以“调和”为己任的日本领导者81

不可简单地归于“封建性”82

易主而事的西欧和不事二主的日本82

背离契约精神的倾向无处不在83

2.具有相对性的性价值观83

带有感情色彩的“纵式”关系83

非逻辑非宗教的日本道德社会84

形成集团特有的派头85

集团的生命在于人际关系86

3.感情比思辨更重要86

日本评论家的困境86

无法进行真正的对话87

无法进行逻辑争论88

急诊是永无结论的“平行线”89

无戒心的交谈89

抛开思辨拥抱感情90

结语91

适应的条件97

原序97

第一部 文化冲击--如何适应异文化99

1.对异文化的拒绝反应99

复杂的社会系统99

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100

文化冲击101

2.寻求日本文化的庇护103

迷恋日本饭菜103

抱住成规不放104

3.言语表达和实际行动的距离105

认为别人落后的主观偏见105

橡胶般有弹性的时间观念106

4.特定场合与普遍性问题108

以偏概全的印象108

不成体统的大学教授109

莫把外国人当“外人”109

5.把日本的系统强加于人112

印度人的钥匙112

日本没有“钥匙文化”113

把自己的系统强加于人113

6.日本式依赖关系的失败115

“亲亲子子”关系在印度行不通115

纵式系统与报偿117

7.日本与信赖契约关系的欧美方式之不同119

契约关系在欧美的重要性119

冷冰冰的公事公办121

契约关系为何在日本不起作用121

8.寻求当地社会的庇护123

在日本人社区和当地社会之间选择123

异国通婚与日本人125

9.故弄玄虚的异国爱好者的感伤主义126

为何“被外国文化征服”127

概念游戏129

10.掌握外语和理解文化130

外语为何跟不上130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132

传统打扮的日本人有气派134

自己的个性最重要135

使用日语的界限136

11.适应能力的个人差别138

缺乏好奇心138

凡事要客观139

礼貌与自卑感140

自信和自弃141

选拔人才143

第二部 日本实现国际化的障碍--社会学方面的诸因素145

1.坚厚的“家”墙壁145

以“中等偏上”为典型146

个人房间和公用场所148

个人主义和相互适应150

日本式住宅好似家具151

2.日本人的社会学意识154

家--“第一范畴”154

属于“第二范畴”的人们155

外群体--“第三范畴”156

共有经验的重要性157

缺乏异质意识158

意识深沟160

3.连续性思想--从内到外161

与二项对立论相反的思考161

在“纵式”理论中的位置163

对“外部”不关心164

轻视现场工作166

4.两者关系中的连续性169

暧昧不清169

自上而下的纵式权力结构170

“人”与“自然”未分化171

日本画世界中的“流”173

5.“义理人情”175

“义理”的产生175

“义理”的形成条件177

不产生“义理”的社会178

6.持有者和非持有者的关系181

“高贵者应负义务”的思想181

格甸族的勋章183

不关心外集团的福利184

结语--适应的条件187

选择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189

确立对外体制的必要性192

纵式社会的力学197

前言197

第一部 个人与群体--小群体的特点199

1.关于个体认识199

民间信仰式的个人主义199

对生物而方,何谓个体200

印度 个人被过细地划分202

日本 强调一体化202

2.小群体的所属204

拥有共同场所的小群体204

小群体的构成205

理想的群体范围206

变动的关系207

不是个人参加208

森严壁垒的“家”209

永久的血缘关系210

一户出一人211

悲剧性的离群212

各部门的独立性213

群体间的章法213

3.类别群体中的个人与群体214

派别·派系的产生214

领导地位的差别215

章法的分量216

“为什么我一个人倒霉”的理论217

对破戒僧的制裁218

归根到底是归属于小群体218

受限制的“两张面孔”219

4.网络关系与个人220

纵向的网络关系220

网络的范围的限定221

中国人式的网络关系222

孩童式的依赖和信赖222

对日本人的不协调感223

家庭关系的位置224

东南亚的网络关系226

群体的脆弱及稳定227

一切取决于个人228

具有排他性的地区社会中的网络关系228

体系上的巨大差异229

网络关系与纵式关系的对比230

滥开私人介绍信,意味着什么230

私人介绍信的分量231

潜在意识中的“纵式观”232

5.小群体中有特色的人际关系233

评价人物的标准233

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单位内的接触235

参加小群体必须全心全意235

在小群体中不能行使领导权力236

礼仪性的顺序237

纵式组织的润滑剂238

人与人的亲密融合238

最高层也能形成小群体239

为什么会产生亲信政治240

最严格的现场监督241

纵式社会与服从241

6.小群体的思维与行动方式242

无礼貌与假礼貌242

任性与耐性243

被允许的自我表现欲244

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印度人245

形式主义的应用246

中间方式的正常行动方式247

无差别的平等主义247

群体是隐身衣248

第二部 群体与群体--相邻的各个群体的机构250

1.软体动物的构造250

各群体的综合种类250

相对的顺序251

潜在的纵式关系252

相邻、和睦的群体关系253

由同质性群体构成的连续体254

海星式的运动规律255

对刺激的反应与传达的过程257

2.不是权力而是压力258

责任不明的机构258

意向决定的过程259

存在权力吗260

权力是“罪恶”吗261

不是权力是压力262

不是权力是权威263

3.不断升级的相邻群体间的变动264

违反选举规则与选举法264

行政招待风气的根源266

宽容丑恶行为的限度267

不是法的制约而社会力学的制约268

4.性能优良的连续体269

认识与现实之间269

赶时髦的评论270

念珠式的连续体271

中流意识的现状272

法律意识的对比274

不是法的制约而是社会的制约275

小群体规则的效用276

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277

没有原则的国家278

变化的规律性279

附记1 理论与变化的过程--关于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理解及其方法281

附记2 从纵式社会论到海蜇论287

后记297

1989《适应的条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日)中根干枝著;朱京伟,张吉伟译 198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学习的条件(1985 PDF版)
学习的条件
1985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监视居住适用条件立法完善分析( PDF版)
监视居住适用条件立法完善分析
第一的条件(1986 PDF版)
第一的条件
1986
作家的条件(1937 PDF版)
作家的条件
1937
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の条件(1982.11 PDF版)
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の条件
1982.11 講談社
マスコミストの条件(1971.02 PDF版)
マスコミストの条件
1971.02 新潮社
リーダーシップの条件(1985.09 PDF版)
リーダーシップの条件
1985.09 時事通信社
思想の現代的条件(1972.07 PDF版)
思想の現代的条件
1972.07 岩波書店
适航性条例(1981.04 PDF版)
适航性条例
1981.04
动物的适应生活( PDF版)
动物的适应生活
上海世界书局
人的条件(1999 PDF版)
人的条件
199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机床的适应控制(1985 PDF版)
机床的适应控制
198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动物的适应(1991 PDF版)
动物的适应
1991 北京:科学出版社
反应过程工艺条件优化  连串反应最佳工艺条件确定(1993 PDF版)
反应过程工艺条件优化 连串反应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1993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适应变革的企业(1987 PDF版)
适应变革的企业
1987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