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上》求取 ⇩

自序一1

自序二2

自序三3

第一篇 子学时代3

第一章 绪论3

一、哲学之内容3

二、哲学之方法4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5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6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7

六、哲学之统一9

七、哲学与哲学家10

八、历史与哲学史11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12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14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15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16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18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18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19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24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25

五、古代著述体裁26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29

一、鬼神29

二、术数31

三、天34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35

五、人之发现36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42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43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49

三、正名主义52

四、孔子以述为作55

五、直、仁、忠、恕58

六、义利及性63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65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65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67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68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70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73

六、兼爱76

七、宗教的制裁79

八、政治的制裁82

九、余论84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86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86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87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89

四、性善95

五、孟子反功利100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101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104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105

二、陈仲子111

三、许行、陈相112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113

五、尹文、宋?115

六、彭蒙、田骈、慎到119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123

一、老聃与李耳130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130

二、《老》学与庄学132

三、楚人精神134

四、道、德135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137

六、处世之方140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142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143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145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147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147

二、惠施与庄子149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151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154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155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157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158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159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161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163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164

十二、感觉与理智167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169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169

二、道、德、天170

三、变之哲学172

四、何为幸福173

五、自由与平等175

六、死与不死179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182

八、绝对的逍遥184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186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187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187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188

三、论知识191

四、论“辩”196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199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201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205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206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208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212

一、荀子之为学212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213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214

四、天及性216

五、荀子之心理学218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221

七、礼论、乐论223

八、王霸224

九、正名227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234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234

二、法家之历史观237

三、法家之三派237

四、三派与韩非239

五、法之重要239

六、正名实241

七、严赏罚242

八、性恶243

九、无为246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249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250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250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253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255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259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263

六、关于孝之理论264

七、《大学》267

八、《中庸》273

九、《礼运》278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279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279

二、八卦及阴阳281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285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285

五、易象与人事287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291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294

一、儒家之六艺论294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296

1961《中国哲学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友兰著 196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哲学史  3  上(1984 PDF版)
中国哲学史 3 上
1984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问题史 上册( PDF版)
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问题史 上册
中国哲学史稿  上(1980 PDF版)
中国哲学史稿 上
1980
中国哲学史上卷(1982年12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哲学史上卷
1982年12月第1版 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讨论稿)  上(1973 PDF版)
中国哲学史(讨论稿) 上
1973
中国哲学史  上  增订本(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上 增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史  上(1972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上
1972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1919 PDF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
1919 商务印书馆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1989 PDF版)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  上(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 上
198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简史  上(1963 PDF版)
中国哲学简史 上
1963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1985 PDF版)
西方哲学史
198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上(1982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上
1982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上(1980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上
1980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上(1987 PDF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上
1987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