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上》求取 ⇩

第二卷 中世哲学史 自秦汉至五代末叶自西纪前二四六至纪元后九六三1

甲 概论1

第一章 秦代概论1

绪论十三学派及其共通之特征1

第三卷 近世哲学自宋初至清末1

第一篇 宋代哲学1

第一篇 秦汉时代1

第二章 汉代概论2

第一节 汉代各派思想之盛衰2

第二节 训诂学4

甲 北宋哲学4

第一章 宋学之曙光4

第一节 胡安定4

第三节 石徂徕5

第一卷古代哲学史 自太古尧舜至战国末叶5

第一篇 儒家哲学5

第一章 儒家思想之渊源5

第一节 唐虞时代 约西纪前一九○○5

第一款 总论5

第二节 孙泰山5

第一节 略传6

第三节 一经专门之风6

第二章 周濂溪6

第四节 各经博士7

第二款 修齐治平之关系8

第五节 黄老申韩8

第六节 阴阳谶纬学9

第二节 学说10

第一款 周子之学说10

第二款 太极图11

第七节 神怪思想11

第八节 厌世思想11

第一章 陆贾12

乙 汉代儒家哲学12

第三款 家长制度与伦理之特征12

第九节 天人感应观念12

第三款 太极图说13

第四款 太极图说评13

第四款 执中训 中庸论13

第二章 贾谊14

第三章 韩婴15

第四章 董仲舒16

第一节 略传16

第二节 学说16

第一款 道之大原出于天16

第二款 人性说17

第五款 ?陶17

第五款 道德及政治论19

第三款 五行说与儒学19

第一款 总论20

第二节 夏殷周三代 自西纪前一八二○至七○○20

第二款 大禹20

第四款 以儒为正教21

第三款 成汤伊尹21

第三节 结论22

第一节 略传23

第五章 司马迁23

第四款 箕子23

第二节 天道是耶非耶24

第一节 略传26

第三章 邵即26

第一款 先天学27

第三节 天道是非论补记27

第二节 学说27

第五款 文武周公28

第三节 易学29

第一款 宇宙论30

第二款 天地之过程30

第三款 性说31

第六章 刘向刘歆31

第四款 修为工夫32

第五款 结论32

第二款 阴阳论32

第七章 桓宽33

第四章 张横渠33

第一节 略传33

第八章 杨雄34

第一节 略传34

第三款 三才论34

第二节 学说34

第一款 杨子之根本思想35

第二节 学说35

第四款 数之观念35

第一款 男女之地位与易36

第四节 易经中之伦理说36

第二节 伦理说 人生善恶二元之伦理说37

第三款 善恶报应38

第二款 仁义38

第九章 王充39

第一款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40

第二款 初说天地气质两性42

第十章 马融42

第一节 略传42

第二节 忠论42

第十一章 郑玄43

第五节 性善性恶论之滥觞43

第一款 孔子以前之性说43

第三款 变化气质44

第十二章 王符44

第十三章 荀悦45

第一节 略传45

第五章 程明道46

第一节 略传46

第二节 伦理说(性三品说)46

第十四章 仲长统47

第二节 学说47

第一款 宇宙观47

第一节 略传47

第十五章 徐幹47

第二节 伦理说 智识与德行之优劣及威仪论48

第十六章 孔丛子49

第二款 伦理说50

第二款 孔门七十子时之人性论50

第一章 黄老派与神仙派51

丙 汉代道家51

第三款 孟子时之人性论51

第二章 孔子52

第一 略传52

第一节 概说52

第一节 略传53

第二章 淮南子 汉代黄老思想之代表书籍53

第一款 道论54

第二 孔子之信念54

第二节 学说54

第一章 概说55

丁 汉代佛教55

第二款 伦理说55

第二章 牟子(三教比较论)56

第六章 程伊川57

第一节 略传57

第一款 宇宙观58

第二节 学说58

第一章 总论58

第二篇 魏晋六朝时代58

第三 著述59

第二章 六朝时儒教之状态60

第二款 伦理说61

第一节 传子 儒教主义64

第二节 陶渊明65

第一节 谢上蔡70

第七章 程学后继70

第三节 关朗70

第三章 六朝时道教思想之状态(抱朴子)71

第二节 杨龟山72

第二节 学说73

第一款 仁73

第三节 吕蓝田74

第四节 胡五峰75

第四章 六朝时佛教思想之传布75

第六节 罗豫章78

第五节 王震泽78

第七节 李延平79

第一节 司马温公82

第八章 文学派之哲学82

第五章 调和主义83

第一节 孙绰 儒佛一致主义83

第二款 孔门六艺论83

第三款 人性论84

第二节 欧阳修84

第二节 张融 三教一致论者84

第三节 周颙 三教一致论者85

第三节 王安石86

第四节 顾欢 道佛二教同体异用论者86

第五节 刘子 调和九派87

第六章 灵魂存灭论与道德88

(一)绪言88

第四款 德治主义之政治论88

第四节 苏东坡88

(二)孔子不言灵魂存灭89

第五款 忠90

(三)墨子之灵魂不灭论90

乙 南宋哲学91

第一章 总论91

第二章 朱子92

第一节 略传92

第六款 孝93

(五)庄子言薪火与灵魂不灭说93

(四)列子之灵魂论93

第二节 学说94

第一款 太极及理气二元论94

(六)王充之灵魂尽灭论95

(七)慧远之神不灭论96

(九)范缜之神灭说及其反对论97

(八)郑道子之神不灭论97

第七款 五伦五常及其二者之关系 附三纲 五教 六顺 十义97

第二款 性说99

第三节 结论100

第四节 朱子后继101

第一款 蔡西山101

第八款 絜矩忠恕103

第二款 蔡九峰103

第三款 黄勉斋103

第九款 诚意慎独104

第四款 陈北溪104

第十款 恩怨报答105

第十一款 道德与隐恶106

第三章 陆象山107

第十二款 孔教之范围及其目的 三纲领 八条目107

第一节 略传107

第一款 朱陆折冲108

第二节 学说108

第二款 心即理说109

第一节 略传111

第三章 子思111

第一款 概观112

第二节 学说112

第一节 略传112

第二章 文中子112

第一章 总论112

第三篇 隋朝哲学112

第三款 性说113

第二节 学说113

第三节 朱陆二派之异同114

第二款 中和论115

第三节 结论116

第四节 陆氏后继116

第三款 中庸论116

第四款 诚118

第四章 独立派 道学者外独具识见者118

第一节 陈龙川118

第四篇 唐代哲学118

上 儒教思想118

第一章 唐代儒教之状况118

第一节 略传119

第一款 性三品说及其批评119

第二节 学说119

第二章 韩愈119

第五款 人性说120

第二节 叶水心120

第二款 仁义道德辨121

第三节 张南轩121

第六款 鬼神论121

第三款 排斥释道122

第三章 李翱122

第一节 略传122

第二节 学说122

第四章 孟子122

第一款 性善一元之伦理说122

(上)性善之论证122

中 唐代道家思想123

第一章 道教之概况123

第二章 谭峭124

第二节 学说124

第四节 吕东莱124

第一节 略传124

下 佛教概况125

第一节 魏鹤山125

第五章 程朱学派125

(下)恶之起源126

第二节 真西山127

第一节 略传128

第二章 陈希夷 儒释道三教一致主义128

第一章 总论128

第二节 学说128

第五篇 五代间之思想128

(甲)说仁义之理由128

第二款 仁义说128

第二篇 元朝哲学130

第三款 养气说(附不动心论)130

(乙)性善说与仁义说130

第一章 总论130

第二章 朱子学派131

第一节 许鲁斋131

第四款 非复初说133

第二节 刘静修133

第一节 吴草庐134

第三节 结论134

第三章 朱陆调和派134

第五款 良知先天论(良知固有)134

第五章 荀子135

第一节 略传135

第二节 郑师山136

第一款 性恶说(性恶一元之伦理说)137

第二节 学说137

第四章 陆学派138

第一节 赵宝峰138

第二节 陈静明139

第三篇 明朝哲学141

第一章 总论141

第二章 草木子142

第二款 礼142

第三款 乐143

第四款 结论144

第三节 孟荀二子之异同145

第三章 吴康斋146

第四章 薛敬轩147

第五章 胡敬斋148

第二篇 道家哲学149

第一章 道家思想之渊源149

第六章 陈白沙150

第二节 学说152

第七章 王阳明152

第一节 略传152

第一款 宇宙论(道)156

第一节 略传156

第二节 学说156

第二章 老子156

第二款 修养论164

第八章 阳明后继166

第三款 实践道德论169

第九章 杨晋庵169

第十章 罗整庵171

第十一章 吴苏原174

第四款 人生观176

第十二章 刘念台176

第一节 略传176

第五款 政治论(理想中之社会)177

第二节 学说177

第一吴 总论179

第二章 程朱学派179

第四篇 清代哲学179

第六款 战争论180

第七款 老子思想之传布与周末诸子181

第一节 顾炎武182

第八款 孔老二派之比较182

第三章 杨子182

第一节 略传182

第二节 学说182

第四章 列子185

第一节 略传185

第一节 学说186

第一款 宇宙造化论186

第二节 应?谦186

第三节 陆陇其188

第二款 修养论190

第四节 陆世仪190

第三款 理想社会191

第四款 生死观192

第五款 定命论194

第五章 庄子195

第一节 略传195

第五节 魏裔介195

第一款 宇宙观196

第二节 学说196

第三章 陆王学派197

第一节 黄宗羲197

第二款 人生观199

第二节 万斯大203

第三节 万斯同204

第三款 辨证法及其目的204

(上)庄子时代辨论界之状况204

(中)积极之辨证 显正旨205

第四章 朱王调和派206

第一节 孙夏峰 附耿逸庵206

第二节 李二曲208

(下)消极之辨证 破妄见209

第三节 纳兰性德212

第四节 汤潜庵214

第四款 修养论215

第五节 朱彝尊216

第五款 处世论217

第六款 政治论218

第七款 攻击儒教218

第五章 考证学派218

第一节 闫若璩218

第二节 毛奇龄221

第一节 略传221

第三篇 墨家(墨子)221

第一款 学说之基础223

第三节 赵御众223

第二节 学说223

第二款 兼爱交利224

第三款 贵俭227

第四款 力行230

第五款 非攻231

第三节 儒墨异同232

第四节 墨子与耶教之比较233

第四篇 法家235

第一章 总论235

第二章 管子237

第一节 略传237

第二节 学说237

第一款 王霸之辨237

第二款 功利主义之政治论238

第三款 管仲与静虚无为239

第四款 霸者道德论241

第三节 结论242

第三章 李悝244

第四章 申不害244

第五章 商子245

第六章 慎子249

第七章 韩非子250

第一节 略传250

第二节 学说252

第一款 法律刑罚论252

第二款 赏罚之意志253

第三款 人君南面之术253

第四款 刑名法术254

第三节 结论254

第一章 总论256

第五篇 名家256

第二章 邓析子258

第三章 尹文子259

第四章 惠施260

第五章 公孙龙263

第六篇 杂家267

第一章 总论267

第二章 鬻子(小说家一派)267

第三章 关尹子(杂儒佛道三家)268

第四章 文子(以老子之思想为宗)270

第五章 鹖冠子(杂道法儒兵四家)270

第六章 宋?子(寡欲和平主义)272

第八章 晏子(功利主义)273

第七章 鬼谷子(纵横家)273

第十章 阴符经(儒释道三家)274

第九章 子华子(儒道墨之折衷派)274

第十一章 尸子(儒墨折衷)275

第十二章 田骈(齐物论者)276

第十三章 告子(性无善无恶论者)277

第十四章 吕氏春秋(调和六家)279

第七篇 兵家280

第一节 总说280

第二节 握奇经六韬三略司马法282

第三节 孙子285

第四节 吴子李卫公问对286

第五节 尉缭子288

1925《中国哲学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兰坪著 1925 国立江南学校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哲学史  3  上(1984 PDF版)
中国哲学史 3 上
1984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问题史 上册( PDF版)
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问题史 上册
中国哲学史稿  上(1980 PDF版)
中国哲学史稿 上
1980
中国哲学史上卷(1982年12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哲学史上卷
1982年12月第1版 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讨论稿)  上(1973 PDF版)
中国哲学史(讨论稿) 上
1973
中国哲学史  上  增订本(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上 增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史  上(1972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上
1972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1919 PDF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
1919 商务印书馆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1989 PDF版)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  上(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 上
1983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简史  上(1963 PDF版)
中国哲学简史 上
1963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1985 PDF版)
西方哲学史
198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上(1982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上
1982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上(1980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上
1980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上(1987 PDF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上
1987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