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成立 17-18世纪》求取 ⇩

1概述 17—18世纪速水 融 宫本又郎1

引 言5

一 从“中世”到“近世”12

二 德川时代日本在世界史上的位置19

三 德川日本比较史的探讨26

四 德川日本的年贡39

江户时期经济发展的数量概观44

1 实物经济各种变量的动向44

2 17世纪的经济发展——大开垦与人口爆炸51

3 江户中期——是“停滞社会”吗?55

4 19世纪——经济增长的开始66

六 江户时期经济发展的货币形势68

2德川经济的制度性框架岩桥胜83

引 言——何为制度性框架84

一 德川和平——制度的稳定88

市场规模的扩大95

1 国家的统一95

2 兵农分离与商工农分离98

3 度量衡的统一101

经济激励的形成106

1 贡租制与农民的生产热情107

2 农民对土地的权力112

货币经济的制度结构116

1 近世前夜货币流通的实际状况116

2 小额通货供给体制的实行122

3德川时代的贸易田代和生129

“锁国”的背景——生丝与银币130

1 问题所在130

2 生丝输入与国内市场132

3 从灰吹银到银币138

“锁国”时代的长崎贸易148

1 金银的流出与对策148

2 贸易定额的设定与会所贸易154

3 经济思想的确立与贸易159

藩贸易的开展163

1 对马藩的朝鲜贸易163

2 萨摩藩的琉球贸易169

4大开垦、人口、小农经济斋藤 修175

引 言176

一 问题所在177

二 开发的进行186

三 家族结构的变化195

四 农家经营结构与人口的增加206

五 小农经济212

5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力新保 博 长谷川 彰223

引 言224

16世纪的商品生产和流通——进入江户时代的先行条件227

1 室町时期、战国时期的商品流通227

2 16世纪的产业结构230

幕藩制与商品生产、流通——为商品生产的制度框架233

1 幕藩体制的结构233

2 城市化的进展与大米市场的形成235

3 三大中心城市的产生和发展237

4 地方领国的市场240

5 向“封闭体系”过渡242

江户时代前期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地区分工的结构和本质特征245

1 17世纪前期的地区分工245

2 18世纪前期的地区分工248

3 1714(正德4)年大阪的运出入结构253

作为转形期的18世纪——商品生产的深化与地域分工的重构257

1 经济结构的变化257

2 地方特产的形成260

3 “江户周边经济圈”的形成261

4 市场的扩大及其原因262

5 小农家庭经营对市场经济的参与264

地方名特产的生产和流通结构——地方产业对中央市场的参与268

1 地方特产的生产和流通的各种形态268

2 地方酱油酿造业对中央市场的参与——以龙野酱油为例269

3 地方棉织业对中央市场的参与——以姬路棉布为例274

6德川经济的循环结构宫本又郎 上村雅洋279

引 言280

德川经济的循环结构模式281

1 经济主体之间的循环结构281

2 地区之间的循环结构288

商品流通机构和运输机构298

1 大米市场和海上运输船298

2 一般商品市场和驳船317

1997《经济社会的成立 17-18世纪》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日)速水融,(日)宫本又郎编;厉以平,连湘译 1997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