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历年地震调查参数统计表》

《表1 南黄海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历年地震调查参数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海域深部“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与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发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自2005年,以启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评价专项下属的“南黄海前第三系油气前景研究”项目为标志,南黄海正式进入了海相油气调查与勘探阶段[16]。2006年奋斗七号调查船采用2 940in3(1 in=2.54 cm,下同)SLEEVE枪震源、排列长度4 200 m、33道、56次覆盖、震源沉放深度8 m、电缆沉放深度12 m的采集参数,首次在原来没有反射的崂山隆起上获得了海相中—古生界的有效反射[16,18];2007年,排列长度和覆盖次数分别增加至5 700 m和76次[16,18],在崂山隆起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揭示了3套密集强反射标志层[5,16];此后,根据调查船物探设备配置情况,开展了长期的海上试验及生产采集[16,18](表1)。随着地震调查攻关的深入,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的反射品质不断改善,但还存在深层能量反射弱,下古生界地层地震成像较差等问题,经分析这一现象主要是低频能量弱造成的[9,16,18]。2015年在以往强震源高覆盖地震采集的基础上,以增强低频能量为目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物理模拟,形成了“高富强”地震采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