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GPIT生物制剂对吊兰处理与对照茎叶性状的比较》

《表1 GPIT生物制剂对吊兰处理与对照茎叶性状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GPIT生物制剂对5种观叶花卉茎叶性状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吊兰叶片较窄,抽薹后开白色小花,并滋生出小的吊兰,常摆在室内高处,故名吊兰。其净化室内空气功能强,是广受大众欢迎的室内观叶花卉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GPIT生物制剂处理前和对照初始的吊兰幼苗叶的性状基本一致,但经过第1次100倍稀释浓度GPIT生物制剂对叶面喷施处理后,处理与对照的叶片性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处理叶片数比对照少2.0片,叶长短2.8 cm,叶宽宽0.7 cm,叶厚比对照有所增厚,叶色比对照要绿,叶光泽开始出现,而对照却没有,处理和对照均没有出现病叶。枯叶比对照多4.0片,究其原因,是由于第1次GPIT生物制剂对吊兰的叶面喷施,采用的是100倍稀释液的高浓度处理,明显起到蹲苗效果,在促进根部优先健壮发育的前提下,导致较多的枯叶出现,这属于正常现象。第2次GPIT生物制剂的茎叶喷施,喷施浓度为200倍的中浓度稀释液,由于这一时期已到夏季,气温明显提升,使用中浓度是为了达到促控并举的作用,经过2个月的生长期后,处理与对照茎叶性状的差异又明显加大。从表1可以看出,除茎高(蔓长)均为0 cm,没有可比性外,其他各项均出现比第1次处理后更加明显的差异。处理叶片数比对照多1.0片,处理叶长比对照长2.2 cm,叶宽宽1.0 cm。叶厚也由第1次的较厚变为厚,而对照(CK)的叶厚2次均为薄。处理叶光泽升级为亮,而对照2次均未出现光泽。枯叶数与第1次比较明显减少,减少了4.7片,对照枯叶减少的数量较少,仅为0.7片。处理病叶与第1次相比,均为0,而对照却出现了1.3片的病叶。综合第2次处理和对照与第1次相比,除了枯叶数均减少外,其他各项处理均比对照占有优势,特别是叶片数和叶长由第1次处理比对照的劣势转为优势,其他各项在第1次处理就出现优势的基础上也更加大。至于第2次处理后,处理比对照枯叶数的减少原因,是因为经GPIT生物制剂处理后,由于根部先发育,叶片营养出现不良情况,出现枯萎,而一旦根部发育健壮后,就会重新萌发出比原始叶更加宽大、肥厚的叶片,新的叶片出现后,原有的叶片就会逐渐全部枯萎,由后来萌生的宽大、肥厚叶片所取代[6]。由于第1次处理后出现原有叶的枯叶数量较多,在以后的处理中由于原有的叶片数越来越少,所以,第2次处理后枯叶数量就会比第1次明显减少。枯叶数量的减少也为新生的宽大、肥厚叶片的快速生长创造了条件,这也是第2次GPIT生物制剂处理后,不仅在吊兰叶片数量性状上得到体现,也在叶片的质量性状上,如叶厚、叶色、叶光泽上也得到体现。病叶的多少是体现吊兰抗病性强弱的主要性状,从病叶的多少来看,第1次处理后,处理与对照均为0,但第2次处理后,处理为0,对照却出现了1.3片的病叶,说明在抗病性上,处理后吊兰植株也得到了初步的体现。由此证明,第2次叶面喷施处理的促控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8月10日进行第3次喷施,喷施的浓度是300倍的稀浓度处理,由于这一时间的气温逐渐降低,稀浓度的处理会加快茎叶生长的速度。经过2个月后的生长期,10月25日进行第3次的调查。由表1可知,茎高(蔓长)处理出现了13.2 cm的抽薹,并且出现了开放的白色小花,同时滋生出2簇小的吊兰,说明已经进入了繁殖后的生长阶段,而对照却为零。从叶片生长的数量性状来看,叶片数处理比对照多5.0片,叶长增长5.6 cm,叶宽增宽1.1 cm,说明经过3次GPIT生物制剂处理的吊兰植株,不论叶片的数量和单叶叶面积的增加,均比对照出现明显的差异。从叶片的质量性状差异来看,经第3次处理的叶片由厚转肥厚,叶色由深绿转墨绿,叶光泽由亮转为光亮;而对照叶片由薄转为厚,叶色仍为绿,仍无叶光泽,与处理的植株形成较大的反差。从枯叶和病叶的比较来看,处理的植株枯叶仅1.0片,而对照为6.0片,增加了5.0片,说明处理的植株生长仍处于旺盛阶段,而对照植株随着气温的降低出现了发育不良的现象,也反映出经GPIT生物制剂处理后的植株,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高度适应性和耐寒性。从病叶看,经处理的植株从始至终均未出现病叶;而对照植株在GPIT生物制剂第2次处理后,就已经出现1.3片叶的病叶,在此次的调查中,又出现了2.3片。说明对照对病害的抗性较差,相比之下,说明处理植株对病害具有高度抗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