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组OX-42平均光密度比较 (±s)》

《表2 各组OX-42平均光密度比较 (±s)》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针刺对感光细胞凋亡模型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维生素A组比较,#P<0.05

OX-42标记小胶质细胞,均定位于细胞核(绿色荧光);DAPI为复染所有细胞胞核(蓝色荧光);Overlay为(绿色+蓝色)明亮信号为阳性信号。我们观察到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活化、迁移与感光细胞凋亡趋势基本一致。镜下每组均有小胶质细胞表达。在正常组大鼠的视网膜,少量静息状态的OX-42(+)细胞只存在于内层视网膜中(见插页Ⅷ图2A、B)。模型组出现感光细胞凋亡,则见大量的0X-42(+)细胞由视网膜内层向外层迁移,有的甚至可见于视网膜下腔中(见插页Ⅷ图2C、D)。经维生素A(见插页Ⅷ图2E、F)和针刺(见插页Ⅷ图2G、H)治疗后,标记的小胶质细胞仅少数存在于外核层中,其表达明显下降。采用计算平均光密度分析各组视网膜ONL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维A组、针刺组平均光密度均有增加,提示小胶质细胞迁移、活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光密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平均光密度显著降低,提示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平均光密度低于维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抑制小胶质细胞迁移、活化的效果优于维A组。 (见表2、插页Ⅷ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