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术后1年、术后5年数据统计表》

《表2 术后1年、术后5年数据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可改善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78例患者中3例术中发生上颌窦穿孔、穿孔率为3.85%。该3例均同期改行上颌窦侧壁提升术,未发生上颌窦炎症,并最终修复。实际采用二次提升法患者共75例,共植入148枚植体。52例(69.33%)无头痛发热,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23例(30.67%)存在轻微疼痛。患者对手术术后反应总体感觉满意,对侧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均接受对侧再次行该术式。(2)随访率为100%。在愈合期及随访期内148枚种植体无一松动脱落,功能行使良好,患者无明显不适,种植体存留率达到100%。术前及术后随访照片如图1。(3)种植体均采用基台埋入式愈合。种植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值分别为58.39±1.39,81.88±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8,P<0.05)。(4)临床检查种植体周软组织,术后1年、5年种植体探诊深度分别为3.21±0.06 mm、3.25±0.10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分别为0.78±0.19、0.87±0.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影像学资料,上颌窦底均可见新骨形成;经过不断骨吸收及骨改建,新骨形态良好且高度随时间增加略有减低,骨密度增加,形成新的上颌窦底骨板。绝大部分新骨形成且完全包绕种植体根尖,少部分新骨形成仅部分包绕种植体根尖,多见于上颌第2磨牙。术后第1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明显高于术后2~5年。术后1年、术后5年的窦底提升高度分别为9.45±2.25 mm、8.81±2.56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5年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81±0.04 mm、1.04±0.04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