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各不同试点环境下播期和密度3因子组合对云麦53产量的影响》

《表7 各不同试点环境下播期和密度3因子组合对云麦53产量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生态环境下播期和播种密度对早秋麦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裂区分析(表7)发现:各生态点产量的形成所需的栽培密度和播期不一致。砚山试点(A1),播期为9月5日(B2)、播种密度为25万株/667 m2 (C3)的处理产量最高;播期为9月15日(B3)、播种密度为15万株/667 m2 (C1)的处理产量最低,播种密度为25万株/667 m2 (C3)的处理产量相对较高,而播种密度为15万株/667 m2 (C1)的处理产量相对较低;播期处理产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在隆阳试点(A2),播期为9月5日(B2)、播种密度为25万株/667 m2 (C3)的产量最高;播期为8月25日(B1)、播种密度为15万株/667 m2 (C1)处理的产量最低;在相同播期,产量有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相同密度下,以播期为9月5日(B2)的产量最高,8月25日(B1)的产量最低。在临翔试点(A3),播期为8月25日(B1)、播种密度为20万株/667 m2 (C2)的处理产量最高;播期为9月5日(B2)、播种密度为25万株/667 m2 (C3)的产量最低;在不同播期处理下,播种密度为20万株/667 m2 (C2)的产量均最高;在播种密度为15万株/667 m2 (C1)处理下,播期为9月15日(B3)产量最高;在播种密度为20万株/667 m2 (C2)和播种密度为25万株/667 m2 (C3)处理下,均以播期为8月25日(B1)的产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