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紫花苜蓿第1茬返青末期地温及气温变异性》

《表3 紫花苜蓿第1茬返青末期地温及气温变异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鄂尔多斯高原紫花苜蓿田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研究——以鄂托克旗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试验以2017年4月30日(晴朗日)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日变化为例,绘制太阳辐射、近地气温、5 cm地温、15 cm地温和25 cm地温5项指标在该生育期晴朗日条件的变化动态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地点的太阳辐射在北京时间12:00时达到峰值739.4 W/m2,随后逐渐降低。气温在最低值6:00时开始攀升的曲线斜率与太阳辐射从6:00时开始增大的趋势一致,而太阳辐射在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直至20:00时辐射值接近0,气温则在12:00—14:00时均保持峰值25.6℃,在14:00时后开始逐渐下降,在19:00—20:00时气温下降斜率最大,随后降到最低值15.9℃。由于日间的太阳辐射较强,地表吸收的热量大于散失的热量,所以气温会升高,但是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降低,地表的散热大于吸热,导致气温下降。对比5 cm处地温和气温的关系可以看出,土壤有保温效果,在0:00—8:00时5 cm处地温均高于气温,并与气温一致降低,从8:00时开始气温与5 cm处地温一起上升,从8:00—12:00时温度攀升过程可以看出,土壤温度增长滞后于气温,即要升到同一温度,地温滞后了接近1 h,而在二者达到峰值后下降时,地温下降的斜率小,温度递减速度较气温更缓慢。对比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得出随着土层变深,土壤温度越稳定,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越小,曲线越来越平缓,拟合得出的正弦曲线其振幅越小。由表3可以看出,该代表日24 h地温的极差越小,其曲线越平缓,也可以说明地温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随着土层变深而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