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研究数据来源: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探析》

《表1 研究数据来源: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探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首先将研究区土壤、用地类型和坡度数据层(表1、图2)利用ArcGIS软件的Intersect工具生成土壤、土地利用及地形地块数据层(1985年为44.73万个,2015年为65.78万个)。然后结合前期土壤湿润程度来确定地块的CN值,同时结合太湖流域其他案例研究修正确定CN值[38-39]。最后把太湖流域划分了490个小流域单元,分析1985-2015年土地利用调蓄变化的分区差异。其中,相关数据的说明如下: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耕地、林地、园草地、建设用地、水面、未利用地等6类;太湖流域1959-2008年24 h日累计降水量超过50 mm的暴雨量平均218.78 mm,最大年份1999年为434.9 mm,因此每年6月和7月的土壤界定为AMCIII(湿润)状态。将土壤类型栅格图在GIS平台打开,根据FAO制与美国制的关系,分为如下4种:A类是黏粒小于28%且砂粒大于52%,包括砂土、壤砂土、砂壤土的全部或一部分;B类是黏粒小于28%且砂粒小于等于52%,包括壤土,粉壤土;C类是黏粒介于28%~35%之间(包括28%和35%)且砂粒大于52%,砂黏壤土;D类是其他黏粒大于35%,或黏粒介于28%~35%之间且砂粒小于等于52%。另外,SCS-CN模型是坡度假设在5度的情况计算的CN值,经过坡度修正的CN值误差平均在-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