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林地及荒草地产流及磷素流失特征》

《表3 不同林地及荒草地产流及磷素流失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退耕林地麻栎刺槐林壤中流及其磷素流失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同列不同大(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样地类型间地表径流(壤中流)差异显著(p<0.05)。

由表3可知,林地与荒草地壤中流的产流时间均滞后于地表径流的。这可能因为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未饱和,降雨到达地表后一部分由于土壤孔隙无法下渗而形成超渗产流,产生地表径流,一部分填充土壤孔隙,提高土壤含水量,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壤中流才开始产流,因此壤中流产流时间滞后于地表径流的。麻栎林、刺槐林、麻栎—刺槐混交林与荒草地的壤中流量分别占总产流的36.16%,40.13%,46.93%,18.58%,林地壤中流比例高于荒草地的。这是因为林地的植被覆盖(50%~68%)高于荒草地(35%),地表植被具有拦蓄地表径流、促进下渗、增加壤中流的功能;同时林地的植物根系较多,使林地土壤孔隙度大于荒草地的,土壤容重小于荒草地的,有利于雨水下渗,减少径流流失[11]。因此林地的雨水下渗能力高于荒草地的,其壤中流比例也高于荒草地的。林地中麻栎—刺槐混交林孔隙度最大,土壤容重最小,其雨水下渗能力最好。郑海金等[12]通过模拟降雨研究发现,在不考虑延续径流量时,3种雨强下壤中流占总径流量的16.34%~44.22%,与本研究相一致,在考虑延续径流量时,壤中流占总径流量的52.26%~67.19%,与本研究有所差异,这可能因为郑海金等[12]延续径流量接取时间较长,有的延时达20.5h,而本研究中延时1h,远低于郑海金等[12]的试验,故导致试验结果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