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两样地的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特征》

《表2 两样地的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藏东南泥石流区土壤理化性质与可蚀性K值影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土壤可蚀性的重要指标[16]。通过干筛和湿筛实验得出泥石流发生前和发生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由表2可知,泥石流前>0.25mm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平均含量为77.21%,而泥石流发生后>0.25mm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平均含量为74.01%。湿筛时,土壤中有机胶体流失破坏了团聚体的稳定性,泥石流前>0.25mm水稳性团聚体平均含量为63.63%,泥石流后为43.54%。泥石流发生前的非水稳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大于发生后,主要是由于发生泥石流后,土壤中大量有机质被冲刷带走,颗粒间的胶结力减小,结构稳定性变差。从结构破坏率看,泥石流发生后的破坏率高于发生前,平均高出38.16%,破坏率越大,说明土壤的可蚀性越高。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对于降低土壤可蚀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作为评价土壤可蚀性的重要因子之一[17],且泥石流对土壤有机质的流失有很大的影响,泥石流发生前有机质含量高于发生后,由原来的253.27g·kg-1降至34.29g·kg-1,下降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