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对比试验结果:全量秸秆粉碎条铺与种带分型清秸装置设计与试验》

《表5 对比试验结果:全量秸秆粉碎条铺与种带分型清秸装置设计与试验》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全量秸秆粉碎条铺与种带分型清秸装置设计与试验》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

综合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可知,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各因素影响显著性有所差异,选择的最优因素水平组合也不同。评价指标以碎秸合格率ε1优先时,选取A3B2C3组合最优,因素B对其影响较小,但是对指标ε2影响极其显著;评价指标以种带清秸率ε2优先时,选取A2B1C3组合最优,因素A对其影响较小,但是对指标ε1影响极其显著。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指标ε1随着A因素的增大而增大,即可通过增大刀轴转速n来提高碎秸合格率,改善秸秆粉碎效果,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结果一致;随着B因素的增大ε1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B2),表明增加一定的导流板径向距离τ可以提高碎秸合格率,而τ超过某一数值时ε1会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径向间隙过大,型腔内秸秆受高速气流和惯性力的作用容易窜流,导致粉碎不彻底,合格率不高;随着C因素的增大ε1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峰值出现在C2),表明行走速度v越快,粉碎装置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秸秆粉碎不完全,降低秸秆粉碎合格率ε1,当v达到某一定值,秸秆在行进过程较小的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堆积,更有利于被旋转动刀捡拾并粉碎,从而会提高一定的粉碎合格率ε1。指标ε2随着A因素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峰值出现在A2),表明刀轴转速n越大,碎秸在型腔内气流运动越规整,随着导流板流势铺放在行间,种带清秸率越高,当n超过一定值后,秸秆粉碎效果越好,更加细碎的秸秆易穿过导流板间隙进入种带区域,降低种带清秸率ε2;ε2随着B因素的增大而减小,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随着导流板径向距离τ的增大,碎秸流向种带的趋势性越大,种带清秸率ε2越低;随着C因素的增大ε2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峰值出现在C2),这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整机行走速度v越低,碎秸分流流向性越好(覆秸成型率越好),种带清秸率ε2越高;v越快,秸秆易出现推堵现象,堆积的秸秆会溢出两侧的种带,导致种带清秸率ε2的降低,但随着v超过一定速度后,碎秸在很短的时间内无法流动进入种带,因而种带清秸率ε2逐渐回升。因此,选择各试验因素出现峰值的相应水平A2、B2、C2组合为相对优水平组合A2B2C2,使得碎秸合格率相对较高、种带清秸率相对较好。由于分析的3组最优组合均未出现在正交试验方案中,所以调整n、τ、v,另外增加3组试验方案A3B2C3、A2B1C3、A2B2C2,对评价指标ε1、ε2进行对比验证,每组试验重复3次取其均值,对比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