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典型湖泊500 m缓冲区范围内震损物源统计Tab.3 Earthquake-triggered colluvial materials statistics in 500 m buffer z

《表3 典型湖泊500 m缓冲区范围内震损物源统计Tab.3 Earthquake-triggered colluvial materials statistics in 500 m buffer z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九寨沟震区地表形变监测及震损物源估算》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通过光学遥感数据解译(图7)和实地观测,解译到九寨沟景区地震滑坡的空间信息(图8),并据此建立震损物源解译标志,获取到景区震损物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以小型浅层滑坡为主,兼有崩塌。在景区内,共解译到131处滑坡崩塌,平均面积约为1.5×104m2,总面积约为1.98 km2。震损物源呈现出明显的沿带状分布、沿沟谷和道路发育、小规模密集形成的特征。这与深震源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通常规模小、范围大、密度高的特性相吻合。空间分布上以树正沟至日则沟一线较为密集,尤以五花海区域(箭竹海至镜海沟段)最为集中,沟口区域次之。影响流域主要涉及日则沟流域和树正-则查洼沟流域。调查发现,就整个震区而言,震损物源发育主要集中于五花海和九寨天堂两个区域,分别与形变场西北盘和东南盘的极值区域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表明差分干涉获取的形变量和震损物源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结合现场调查及震源机制分析可以认为,地质体形变量总体较小,且水平运动倾向较为显著,滑坡体的运动能够解释较大部分的LOS向形变量,利用LOS向形变量估算震损物源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基于前述方法,估算景区震损物源的数量约为1.658×105m3(表2)。该结果与根据Larsen提出的滑坡面积-体积经验公式[19]估算的量(1.850×105~2.041×105m3)大致相当,与典型区的现场调查估算也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的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精度较高。景区震损物源的数量分布与空间分布类似,均集中于五花海区域,呈现出较高的密度。其中,熊猫海、箭竹海、五花海和树正群海是500m缓冲区范围内震损物源分布最为密集的几个湖泊(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