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METG-03样品的Pb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

《表2 METG-03样品的Pb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晚中新世以来西太平洋深水溶解铁来源的同位素示踪》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区现代洋流模式能为理解该区溶解Fe的输运提供重要信息.与西太平洋研究区密切相关的主要洋流见图1所示.在20°N~30°N的中北太平洋开阔海由于极强的蒸发作用,表层海水形成盐度极大值并下沉进入次表层(100~200m),随着北赤道流(NEC)传输至研究区,并广泛存在于低纬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水中(S=34.8~35.3)(Suga等,2000).在表层和次表层海水中溶解的风尘Fe以及其他来源的Fe会通过颗粒的吸附-下沉-解吸过程进入深海.研究区中层海水大约500m深度存在盐度极小值,可能反映了南极中层水(AAIW)和发源于极地北太平洋的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的贡献,但颗粒活性Nd同位素显示NPIW对Nd的传输更重要(Amakawa等,2009;Chen等,2011).研究区深部洋流受地形控制的深西边界流所主导,包括来自南大洋高纬地区形成的上部绕极深水(UCDW)和在近洋底传输的下部绕极深水(LCDW)(Kawabe和Fujio2010;Kawabe等,2005).原位观测显示低纬西太平洋深水洋流速度一般为几cm s-1,部分区域可达10cm s-1若深水Fe的存留时间在数十年至百年,则低纬地区的物质能有效地传输溶解Fe到研究区深水.此外,根据西太平洋深水的典型扩散系数,深水中存留时间在百年左右的元素能沿等密度面扩散混合约1500km的范围(Okubo等,2012).热液活动广泛存在于西太平洋岛弧(如伊豆小笠原岛弧、马里亚纳岛弧、所罗门岛弧)的弧后盆地中(German和Seyfried,2014).由于地形阻隔,尚不清楚这些热液活动释放的Fe能在多大程度影响开阔西太平洋深水.总体而言,研究区地理位置和现代洋流格局表明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的岛弧物质、东亚风尘、弧后热液活动均有可能成为西太深水Fe的潜在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