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淮河流域新生代地层简表*》

《表1 淮河流域新生代地层简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淮河形成时代探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淮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段岩石地层分别引自文献[38-39]、[41-42]和[43-44];表中27个典型岩石地层的位置见图2。

根据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淮河流域中游段大部分属华北地层区的南部,为徐淮地层分区(表1)[41-42]。该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以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沉积厚度可达3000 m。其中古近系以河湖相为主,如古新统为定远/双浮组,以棕红、棕褐色含石膏、岩盐的砂岩和泥岩为主。始新统为土金山/界首组,土金山组下部为玄武岩、玄武质砾岩,上部为红色砂岩、砾岩及棕褐色砂质泥岩;界首组为棕红色砂岩、泥岩夹砂砾岩。新近系同样以河湖相为主,其中,中新统馆陶/下?湾组不整合覆盖于始新统之上。馆陶组下部为灰绿色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上部为浅灰绿、浅棕灰色细砂岩,含砾粗砂岩和砂岩。下?湾组下部为浅灰红、浅灰白、灰绿色粉砂质钙质泥岩,上部为灰黄、褐色钙质同生砾岩,含砂泥岩。上新统为明化镇/正阳关组,以浅棕黄色、青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上新统之上为第四系,二者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其中下更新统为蒙城/豆冲组,以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夹冲积类型。蒙城组下部主要为灰绿、灰白、棕黄色中至粉砂与砂质粘土互层,夹薄层粘土质细至粉砂和粘土;中部为棕黄、棕红、灰黄色细至粉砂与砂质粘土互层;上部为青灰、浅灰色细至粉砂。而豆冲组以棕黄、青灰色粘土质含砾细砂、粘土为主。中更新统为潘集/泊岗组,以河流冲积相沉积为主。其中潘集组下段主要为一套深灰、灰白、灰黄色含砾细至粗砂、砂质粘土;上段为灰绿、灰黄色中至细砂、砂质粘土。泊岗组下部为棕红色砂质粘土夹含砾砂质粘土;上部以棕黄色粉砂质粘土为主。上更新统为茆塘/戚咀组,以棕黄色粉砂、细粉砂和砂质粘土为主。全新统为怀远、大墩/丰乐镇组,为典型的冲积相沉积,具二元结构。根据沉积地层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生代期间淮河流域中游段经历了由古近纪和新近纪期间的河湖相广泛发育到第四纪期间以河流相为主的转变,该段淮河的出现可能发生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