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强度重分类[31-33]》

《表1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强度重分类[31-33]》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研究将各乡镇政府所在位置作为该乡镇的地理坐标,用以计算各乡镇的地形及气候数据。所使用的数据为: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数据来自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http://www.geodoi.ac.cn/doi.aspx?doi=10.3974/geodb.2014.01.12.v1);青藏高原90m×90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产品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http://www.gscloud.cn);基于DEM数据,通过Arc GIS的提取功能计算研究区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起伏度及乡镇与河流距离;土地利用强度根据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1km×1km空间分辨率的LUCC数据集(http://www.resdc.cn/data.aspx?DATAID=145)和相关学者[31-33]对土地利用强度的计算,对研究区出现的22种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利用度进行重分类(表1);土壤类型数据来自1:400万的中国土壤数据集(http://westdc westgis.ac.cn),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根据土壤发生学[34]进行分类统计。气象数据来自资源学科创新平台(http://www.data.ac.cn/list/tab_climate)126个气象站点的1971—2000年平均降水、1951—1980年的0°C积温、10°C积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1961—1990年累年平均最低气温、累年平均最高气温、全年蒸发量、1月蒸发量、7月蒸发量、1月日照、7月日照、1956—1980年平均风速、全年冻土深度和十厘米冻土解冻日;对于蒸发量、平均风速等记录不全面的数据基于每个气象站点的坐标,采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将站点气象数据展布到高原面上;植被覆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是由马里兰大学全球植被覆盖实验室提供的分辨率为8km×8km的GIMMS-NDVI数据集(https://ecocast.arc.nasa.gov/data/pub/gimms);受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高原中、西部局地缺乏气象台站,数据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