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唐代织锦中含绶鸟形象的分类对比》

《表1 唐代织锦中含绶鸟形象的分类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唐代团窠丝绸纹样动物题材与唐文化的映射关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萨珊时期鸟纹波斯织锦(公元6—7世纪),形象趋于几何化(图1),鸟颈部、翅膀、腹部饰联珠带[6],是典型的波斯萨珊式装饰纹样[7]。此类纹样在波斯萨珊王朝的货币、银器、壁画等处有较多的运用,象征着帝王的神格化,王权神授,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守护力“祖灵”宗教崇拜[7]。随着丝路通商的繁盛,波斯萨珊式装饰纹样逐渐影响着中国装饰纹样风格。唐代流行的窠内含绶鸟造型,经过本土化发展演变,图案风格更为饱满,可分为双鸟(表1中1#、2#、3#、4#)和独立鸟(表1中5#、6#、7#、8#)两种类型。其形象立于花台之上,口中衔璎珞、缀珠、项链、联珠带等物,颈后飘带,尾翅如卷草般向上弯曲,鸟身硕大,内填有联珠带等几何纹样装饰,展现出鸟纹形象的健美之风。绶带作为西域题材纹样元素,受到了本土对于“绶带”音同“寿”,以及彰显官位的丝带意义的赋予,属于本土认同的外来纹样,经本土化演变、交融,流行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