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多宝山斑岩铜矿床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

《表1 多宝山斑岩铜矿床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床叠加改造地质特征及成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笔者在矿区Ⅲ号矿坑采集了与成矿有关及后期侵入破坏矿床的岩体样品,花岗闪长岩(DBS02)、花岗闪长斑岩(DBS07、DBS08)、更长花岗岩(DBS01)、角闪伟晶岩(DBS04)、安山玢岩(DBS39)和闪长岩(DBS05)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这些岩石样品的采集是在确定地质体先后侵入关系基础上进行的。样品的年代学测试由武汉上谱分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利用LA-ICP-MS完成。具体的测试方法见Liu et al.(2008),分析结果见表1。锆石CL图像显示所有样品的锆石均具有良好的晶形及岩浆振荡环带(图4)。花岗闪长岩(DBS02)样品25个锆石测点206Pb/238U表面年龄介于465.0~490.5 Ma之间,均落于谐和线上(图5a),加权平均年龄为478.1±3.2 Ma(n=25,MSWD=2.9),表明与成矿密切相关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早奥陶世;花岗闪长斑岩(DBS08、DBS07)分析点也全部落于谐和线上(图5b、c),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62.1±4.3 Ma(n=25,MSWD=6.2)和459.5±2.3 Ma(n=20,MSWD=1.5),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岩体形成于中奥陶世;更长花岗岩(DBS01)和角闪伟晶岩(DBS04)样品的25个测点全部落于谐和线上,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26.3±2.3 Ma(n=25,MSWD=4.0)(图5d)和224.3±1.7 Ma(n=25,MSWD=3.8)(图5e),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安山玢岩(DBS39)样品18个测点中10个测点数据加权平均年龄为170.1±5.5 Ma,是样品中最新的一组年龄,脉岩形成于中侏罗世(图5f);闪长岩(DBS05)样品23个测点中有5个测点加权平均年龄为118.1±6.6 Ma(n=5,MSWD=4.8),是样品中最新的一组年龄,表明脉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图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