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回归结果》

《表6 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回归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说明:***,**,*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通过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收敛特征,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检验。根据J.Lesage等提出的根据LM检验结果进行具体的空间计量模型选择的方法[16],选择应用空间自回归(spatial auto-regression,SAR)模型进行基准回归(表6)。基本回归结果表明,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效应,即一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要素积累,而且受到周边地区的资本、知识等要素的外部性的影响,这与基于Moran’s I指数空间相关性的检验结果一致。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的绝对收敛检验结果显示,β值显著为负,表明在考虑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以后,中国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收敛特征,即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正在趋同。在控制相关变量后的条件收敛效应也是显著存在的,即在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下,落后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要比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快一些,随着这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增速会逐渐放缓,最终实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趋同。此外,检验结果还显示,作为控制变量的投资、政府调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变量对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调控政策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在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间经济增长质量差距的缩小,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变量的空间外溢调节作用更加显著,这主要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均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地理与市场分割的限制,跨地区的经济活动更加自主自由,加速区域间的优质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或共享[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