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准二级动力学参数:氯化铁改性棕榈叶、桑叶、箬叶对铬离子的吸附比较》

《表6 准二级动力学参数:氯化铁改性棕榈叶、桑叶、箬叶对铬离子的吸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氯化铁改性棕榈叶、桑叶、箬叶对铬离子的吸附比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明确吸附质Cr(Ⅵ)在3种植物叶片改性吸附剂上的吸附机理,对所得数据进行2种Langmuir动力学模型拟合,如表6与图4所示,3种改性吸附剂所得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参数R2均大于0.99,拟合所得的理论吸附量Qe均与实际测得的吸附量Q非常接近,说明3种改性吸附剂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模拟。由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常数K2可以看出,箬叶改性吸附剂最先达到吸附平衡,棕榈叶改性吸附剂其次,桑叶改性吸附剂最后达到吸附平衡。理论吸附量Qe由大到小为箬叶>桑叶>棕榈叶,与实测Q略有差别,实测Q是箬叶>棕榈叶>桑叶,这可能还是由于桑叶易聚集性质导致。3种叶改性吸附剂均高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也说明3种吸附剂的吸附机制相似。在吸附初期,吸附剂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吸附部位,Cr(Ⅵ)能迅速与之结合;随着吸附时间延长,吸附剂表面Cr(Ⅵ)增多,有效吸附部位减少,吸附速率减慢;在吸附后期,Cr(Ⅵ)向吸附剂内部扩散,受到较大的阻力,因此吸附速率降低,吸附趋向饱和[18];这也反映了吸附的复合效应,即吸附过程是由多级反应复合而成的,包括液膜扩散过程、颗粒扩散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19]。另外,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也说明化学吸附参与了在吸附时间内的吸附过程,可能与吸附剂本身固有属性或待吸附的金属离子之间的共价力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