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半夏厚朴汤及其异名方对比》

《表2 半夏厚朴汤及其异名方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经典名方半夏厚朴汤的古代文献分析与考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半夏厚朴汤异名半夏汤、四七汤、厚朴汤、大七气汤与七气汤,按照年代顺序排列见表2。半夏汤之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6],其药物组成同《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相比,减少了一味干苏叶,治疗病位由咽部拓展到心胸部。四七汤之名首见于宋代王硕《易简方》[7],其药物组成较《金匮要略》中多了一味大枣,对于功能主治见解更为宽泛,增添了“中脘痞满,气不舒快;痰涎壅盛;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等治疗病症。厚朴汤之名首见于宋代《圣济总录》[8],其方药组成和功能主治与《金匮要略》相同。大七气汤之名见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9],方药组成与《金匮要略》相同,主治病症增加了“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胁”。七气汤之名首见于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10],其药物组成较《金匮要略》记载增添一味大枣,治疗病症未见详细描述。此外,半夏厚朴汤有两个同名异物方,一者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11],主治胀满积聚,由半夏、厚朴与破血消积的三棱、昆布及温肾散寒的吴茱萸、肉桂等药组成。一者出自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10],主治“翻胃吐痰,胸满肋痛,嘈杂吐涎”,由半夏、厚朴加上枳实、陈皮等理气之品,及山栀、黄连等清热之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