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降雨特征与径流污染物EMC的相关性[11]》

《表5 降雨特征与径流污染物EMC的相关性[11]》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城市困难立地绿化生态改良研究——以无锡市城南世家居住区景观绿化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说明标注地表径流污染物与主要降雨特征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居住用地约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40%,是构成城市的基本生活单元,在居住区推行海绵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场地尺度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是一系列模拟自然雨水循环的景观工程技术手段,目的是在微观尺度建立和恢复水生态循环,对困难立地条件改良和构建水陆生境异质性与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城市公共海绵体和管网系统,共同构成了城市缓解雨洪压力的海绵体,营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推荐了约20项低影响开发技术与设施[10],根据无锡市同类型居住区的降雨特征与径流污染物EMC的相关性(表5),优选适宜居住区的低影响开发技术类型:透水铺装(广场与园路)、中央景观区绿地雨水收集暗管网、绿地室外雨水渠、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塘(居住区水景湖面)及溪流,结合场地绿化景观区的地形标高,构建暴雨径流“滤、滞、净”系统集成体系(图2、图3),综合整个居住区场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估算年地表径流排放系数小于0.50,其中绿地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后,滞留、存储暴雨期地表径流量约70%,有效缓解了市政排水管网压力,同时,通过增加土壤下渗率和生物滞留景观水体用于绿化浇灌水,大大减少了市政水资源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