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伊敏组孢粉化石组合特征》

《表2 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伊敏组孢粉化石组合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内蒙古贝尔湖坳陷目的层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前人研究表明,伊敏组是1973年由黑龙江省伊敏煤田地质会战指挥部在位于海拉尔市南约50 km的伊敏煤矿第3、第17线综合柱状剖面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未指定层型,后选用鄂温克旗伊敏煤田第3、第17线剖面为层序剖面,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10]。该组孢粉化石极其丰富,前人对其孢粉特征及划分做了大量的研究,为盆地内不同地区该组划分对比提供了微体古生物标志(表2)。如李春柏等(2007)分析了乌尔逊凹陷的海参1井伊敏组的孢粉化石,将伊敏组划分为1段、2段和3段的孢粉组合分别为: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l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至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2]。而薛云飞(2017)将查干诺尔凹陷海参8井伊敏组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即伊敏组1段为Lygodioisporites-Cyathidites-Triporoletes组合,伊敏组2、3段为Leiotriletes-Pilosisporite-Asteropollis组合,地质时代为巴列姆期至阿尔必期[4]。此外,也有学者得出伊敏组1段孢粉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Cyathidites-Leiotriletes,特点是以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裸子植物次之,被子植物花粉零星出现;伊敏组2、3段孢粉组合Cyathidites-Leiotriletes-Pinuspollenites,组合中蕨类植物含量略高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花粉仍可零星出现[2]。通过本次孢粉化石分析发现,该样品的孢粉组合以Cyathidites及Dissacciatrileti发育为特色(图3),与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伊敏组2段所产出的Cyathidites组合带较为相似。此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伊敏组1段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混交林、灌草丛,属于湿润的南亚热带气候;伊敏组2段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林、灌草丛,属于湿润的南亚热带气候;伊敏组3段中下部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林、灌木丛,属湿润的热带气候,伊敏组3段上部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混交林、灌木丛,属于湿润的热带气候[3]。综上所述,本段地层可以定为下白垩统伊敏组2段,地质时代应该对应于早白垩世巴列姆期(Barremian),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属湿润的热带气候,有利于富含炭屑、黄铁矿等还原容量高的有利成矿建造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