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我国制造业上游度的行业比较》

《表2 我国制造业上游度的行业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制造业存在产业“微笑曲线”吗》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根据1995-201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ICIO)计算得到。下同。

本文进一步将产业上游度的测算拓展到行业层面(一共16个行业)(1),测算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一方面,如果单从各行业对应的产业上游度大小考虑,S01、S02、S08、S11、S12、S13、S14、S15、S16等行业部门的产业上游度最高均不超过3.5,表明这些行业生产的产品大都在经历1~2个生产阶段后就可以到达最终需求端。上述行业较少向其他行业提供中间产品,到达最终需求端的距离较近,因而产业上游度相对较低。而S03、S04、S05、S06、S07、S09、S10等行业部门的产业上游度相对较高,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大都为上游投入行业,所生产的产品不仅直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更为其他行业提供大量中间品进行生产价值创造,因而这些行业到达最终需求端的生产距离不断变长。另一方面,就产业上游度的变动趋势而言,1995-2011年,我国制造业大部分行业的产业上游度不断上升,并且这种趋势基本不受贸易方式异质性的影响。具体来看:国内销售部门,仅有S15行业的产业上游度有所降低,其他15个行业的产业上游度均有所上升。加工出口部门,仅有S02、S09和S15行业的产业上游度有所下降,其他13个行业的产业上游度均有所上升。一般出口部门,16个行业的产业上游度均有所上升。总体来看,制造业大多数行业在观察期内呈现出明显的“上游化”趋势,所处全球生产链条的位置不断上移,而那些产业上游度有所降低的行业大都从事国际分工中的加工和装配环节,因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游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