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多普勒天气雷达提供的风暴结构信息》

《表1 多普勒天气雷达提供的风暴结构信息》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山东半岛秋季一次脉冲风暴下击暴流观测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AZ为方位角,RAN为范围,Hbase为回波底高,Htop为回波顶高、VIL为基于单体的垂直液态含水量,MRef为最强反射率因子强度,Hgt MR为最强反射率因子高度。

新一代天气雷达对突发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监测作用,这次下击暴流天气发生、发展、移动在荣成新一代雷达产品(图4)上有很好的反映。14:04,受海风锋影响,文登、荣成南部出现了午后常见的晴空窄带回波1(图4a),对流单体A首先生成在文登东南部东北风与西南风辐合形成的窄带回波1上(图4b),初始回波高度较高,仅在2.4°以上的仰角有表现,4.6°仰角回波强度达到了35 dBZ,此时回波高度在3 km(图4c);14:16,随着海风锋向内陆的深入,威海到文登之间出现了一条南北向的窄带回波2,与前文地面风场辐合线位置基本一致;14:39(图4d-f),两条窄带回波上空,对流单体B和C迅速发展,与单体A组成具有统一环流的多单体风暴,由于单体C位于窄带回波1、2的交汇处,比A发展更加强盛;14:45(图略),单体C中空回波开始发展,6.0°仰角最大回波强度为31.5 d BZ,低层回波不到15 d BZ;14:51,单体C继续发展,回波强度达到了35 dBZ以上,风暴追踪信息开始识别单体,风暴结构信息见表1,单体C初始回波高度在2.0~2.8 km之间,回波底高为2 km,与前文分析的对流凝结高度一致;14:57(图略),单体C向上向下发展加强,回波顶高达到了4.3 km,底高降到了1.1 km(表1),9.9°仰角回波强度达到了49 d BZ,而低层回波仍较弱,可见降水还没有发生,积云发展旺盛,云体仍以上升气流占主导;15:03(图略),9.9°仰角回波强度继续增强,达到了58 dBZ;15:09,强回波范围变大,且高度第一次下降,由4.4 km降到2.6km,同时云底高度迅速下降到0.2 km(表1),冷池出流锋区与原边界层辐合线的碰撞中有新的对流单体D生成,发展并且合并入对流单体C(图4g),促使风暴发展加强为多单体风暴E;15:27(图4h),风暴E东部单体强回波高度明显下降,但其西部回波单体向上发展,55 dBZ回波发展到5 km以上;15:33,风暴E回波继续向上发展到6.9 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开始增大(表1),到15:44增大至35 kg·m-2,由于风暴距离雷达站点10 km左右,受静锥区影响,这是能观察到的最大值,同时反射率因子增大到了63 dBZ,对应反射率因子图中出现了TBSS和旁瓣回波特征(图4i),可判断对流单体内出现了冰雹粒子;15:50,强回波高度第二次下降,此时地面短时降水猛烈,且伴有小冰雹,伴随着融化和蒸发作用,下沉气流下落冷却,冷密度流击地,文登附近温度迅速下降,并出现了辐散的风场,对应的文登站15:53出现了17.1 m·s-1的阵风;随着降水的开始,上升气流减弱以及下沉气流的拖曳作用影响,16:20后,反射率因子强度减弱,对流风暴逐渐减弱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