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实验锅炉煤泥灰及飞灰成分》

《表1 实验锅炉煤泥灰及飞灰成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倍率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沉积现象及机理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w/%

利用德国ZEISS公司Sigma300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飞灰颗粒的表面结构进行成像分析,2台锅炉的飞灰电镜扫描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飞灰中的较大颗粒有一部分来自于细小颗粒的相互粘连,对于飞灰粒径较大的5号炉飞灰尤为明显(图4b)),颗粒内部有明显孔洞。由于飞灰颗粒粒径大于煤泥粉颗粒,颗粒内部孔洞形成可排除颗粒内部燃烧的碳残留物不断释放气体的原因[5],而认为是煤泥锅炉特有的燃烧特性使部分细碳颗粒随烟气带入炉膛后部燃烧,烟气温度上升落入低熔点共熔物生成温度区间所致[19],即灰颗粒表面的低熔点共熔物增强了颗粒的黏着力,使颗粒间更易黏附形成较大颗粒,由于此区域温度远低于熔融温度,从而低熔点共熔物生成量较少以至于不能填充颗粒间的空隙而形成孔洞,孔洞表面呈明显玻璃状(图4f)),此为低熔点共熔物凝固所致。对于3号炉飞灰而言,大颗粒是由粒径更小的颗粒粘连而成,从而颗粒表面呈明显鱼鳞状(图4e)),而未有明显孔洞。对于飞灰颗粒个体而言,煤中的碱金属(主要是钾和钠)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并随燃烧释放到烟气中后被部分吸附并凝结在飞灰表面[20],可能导致飞灰各个颗粒间的组分略有差异,但整体而言,飞灰组成并无太大区别(表1)。因此可以认为,虽然灰颗粒成分对灰沉积特性有一定影响[7-10],但3号炉吹灰频繁、5号炉基本不吹灰的操作现象表明,导致高、中倍率CFB锅炉飞灰沉积差异的主要因素并非来自于飞灰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