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4年9月23日09时40分—12时10分飞机探测资料》

《表1 2014年9月23日09时40分—12时10分飞机探测资料》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一次积-层混合云系垂直结构和降水机制的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4是上、下午的飞行轨迹。结合飞机宏观记录和飞行轨迹可以看到,上午飞机起飞后在3000、3700和4300 m附近进行了3次平飞探测,从获取的云中液态水含量(表1)可以看到,探测云系含水量不高,3个阶段最大液态水含量仅为0.836 g/m3,平均最大也仅为0.13 g/m3。对应的云粒子图像显示,探测到的都是云滴或少量雨滴(图略)。从11时03分开始,飞机开始爬升,在爬升至高度5000 m之前(图5a),云内温度处于-8℃以下,从爬升过程对应的云粒子图像可以看到,随着高度的升高,云中分别对应云滴-柱板状小冰晶共存、凇附聚合大冰晶、枝状-板状冰晶共存的情况;5000—7500 m,温度处于-8—-19℃,观测的冰晶形状基本为板状,并且多为形状清晰的单个冰晶(图5b、c、d);7450 m高度附近的平飞阶段以冰晶聚合体为主,并没有出现体积较大的雪晶(图5e)。根据实验室和外场观测的研究可知,适宜板状冰晶形成的温度为0—-4℃,适宜柱状冰晶形成的温度为-4—-8℃,适宜辐枝状冰晶形成的温度为-8—-22℃(Fukuta,et al,1999;Heymsfield,et al,2010)。因此,前述飞机在高于-8℃处观测到的聚合大冰晶可能为高层冷云层下落所致,这与朱士超的观测(朱士超等,2014;Zhu,et al,2015)结果比较一致。此外,由图像分析可以看到,在飞机自最高处(7400 m附近)盘旋下降至约4000 m的过程中,观测到云中有较多的辐枝状冰晶,并且聚合冰晶的数量明显多于爬升阶段(图5f),对比雷达回波和飞行轨迹可以看到,盘旋下降阶段比爬升阶段晚约20 min,探测的回波稍强于爬升阶段,表明下降阶段云中较大粒径的水成物含量较上升阶段有所升高,尺度有所增大。由于液态水含量不高,在整个飞机探测过程中凇附冰晶的数量远少于聚合冰晶,这在粒子图像中有非常直观的显示,可以推测,本次探测的积-层混合云中由于过冷水含量相对较低,冰晶的聚合和凝华过程可能是云中粒子增长的主要过程,后面将用数值模式对这一结果进行验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