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大洪山地区典型基性岩脉特征统计》

《表1 大洪山地区典型基性岩脉特征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早古生代基性岩脉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最新详细的地质调查表明大洪山地区有大量的镁铁质岩组合,大体可以分为两期:一期主要以岩块形式混杂于一套碎屑岩中,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形成时代为青白口纪(Shi et al.,2007;胡正祥等,2015;陈超等,2017a);另一期主要以岩脉、小型岩株产出,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晚期(图1).这些早古生代基性侵入岩主要在区内前南华系基底中大范围出露,而在南华系及其上盖层中发育较少.笔者统计了大洪山地区21条基性岩脉位置、产状、围岩、围岩蚀变及其被改造的特征(表1).脉体出露宽度一般在0.8~11.0m之间,多数集中在1~2 m.产状多数向北东倾斜,倾向集中在60°~80°之间,倾角一般近直立,少数呈平缓状态侵位.围岩主要包括砂板岩、泥晶白云岩、白云岩、白云质砾岩等(图2),大部分围岩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蚀变,产生角岩化、白色大理岩化,并发育赤红色烘烤边(图2a,2e).多数基性岩脉存在被后期构造改造的痕迹,脉体与围岩之间发生一定错动(图2b),且脉体本身片理化强烈(图2a,2d),但也有少数保持了原有的产状和岩石结构(图2c).在一般后期构造改造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基性岩脉、岩墙群指示伸展环境,其伸展方向与脉体走向近垂直(Williams et al.,2001;李宏博等,2012).考虑到大洪山地区基性岩脉大部分侵入前南华系基底中,基底相对较为稳定,且大部分侵入接触界面被后期构造改造的特征不明显,因此这些岩脉的产状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原始区域伸展方向.大洪山地区以花山一线为界,北部脉体多呈北西西延伸,12条脉体赤平投影反映北北东向的伸展作用(图2f);南部脉体多呈北北西向延伸,9条脉体赤平投影反映北东东向的伸展作用(图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