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及分级》

《表5 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及分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室内热湿环境指标对比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针对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ISO7730-2005允许将可接受热环境范围适当扩展,但是没有给出定量规定。对于ISO7730-2005中没有定量规定的热适应性问题,ASHRAE55量化规定了自由运行建筑可接受温度范围。我国2012年发布实施的《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2012建议非人工冷热源环境采用APMV进行评价和分级,详见表5。APMV是由姚润明提出的,用一个自适应系数λ来衡量风俗、气候、心理、生理及行为适应性等地区或群体特征对PMV模型造成的影响,十分适合用于实际非人工冷热源建筑的热舒适评价,并在中国[19][20]和印度[21]等发展中国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但是,GB/T 50785—2012仅将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视为一类,推荐λ取值为0.2(PMV≥0)、1和-0.49(PMV<0),对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不同人群并未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针对老年人的自适应系数,已有学者利用现场调研数据分析计算出重庆市老年人夏季的λ值为0.55[22],湘西地区老年人冬季对热环境的自适应系数为-0.26[23],与GB/T 50785—2012推荐的值存在较大差别,这可能与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以及当地行为调节方式有限等因素有关。此外,由于经济水平、着装及工作性质等因素不同,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有更强的耐寒能力,农村居民对于热湿环境满意度较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