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亚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的比较》

《表6 亚热带森林植物功能性状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黔北优势植物对槽谷型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策略:基于功能性状与生态化学计量相关联的证据》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引用文献中没有相应的功能性状值。

与亚热带非喀斯特地区相比(表6),黔北印江槽谷喀斯特植物SLA小于鄂西南和粤东植物,但与赣中植物相近。LDMC大于鄂西南和粤东植物,TTD和CRTD大于鄂西南和赣中植物。与其它喀斯特地区植物相比,黔北槽谷喀斯特优势植物的SLA小于桂北峰林平原、滇中断陷盆地和黔中高原喀斯特植物,TTD小于黔中,而LMDC大于桂北、滇中和黔中植物,TDMC也较黔中大。SLA能够表征植物光合能力,SLA越大,光合能力越强[26],较低SLA的植物更能适应干旱贫瘠环境,为了减小蒸腾作用,喀斯特地区的植物一般具有较小的SLA[6]。非喀斯特地区植物SLA低于喀斯特植物,与植物的生活型有关,前者多为常绿植物,而后者是常绿与落叶植物混交[5];同时也说明喀斯特植物比非喀斯特植物更耐受干旱生境[6]。而喀斯特槽谷地区的植物SLA更小于其它地貌类型的喀斯特植物,说明槽谷型喀斯特植物的耐受干旱能力更强。植物干物质含量和组织密度与抵抗外界的伤害能力有关,LDMC能表征植物对资源的获取、利用及有效性的高低[7],而组织密度越大,寿命越长[16],通常高的组织密度表明树种采取较为保守的生存策略[27]。干旱或贫瘠地区,植物增加组织密度有利于保存营养物质[28],枝密度的增加有利于预防因干旱导致的栓塞和空穴现象[29],且低组织密度植物所受环境资源竞争压力较大[20],因而,植物提高组织密度是其适应严酷环境的一种策略。喀斯特槽谷植物的组织密度大于非喀斯特植物,说明前者对资源的保存能力较好,利用率较高,从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对资源贫乏生境的适应较好。而其组织密度也大于其它喀斯特类型植物,说明在同为喀斯特生境中,喀斯特槽谷区植物组织寿命更高,采取了更为保守的生存策略[27]。喀斯特槽谷地区雨量集中在高温期,水分蒸发量较大,同时由于特殊的地貌结构,山地水漏失严重,加剧了其干旱境况[23]。喀斯特地区水分主要受降雨的影响[30],黔北喀斯特槽谷地区降雨量(1 114 mm)稍高于滇中石林(967 mm),而低于黔中普定地区(1 341 mm),但黔北年平均温度(16.8℃)高于滇中(16.2℃)和黔中(15.2℃),且其7月均温达27℃,因此环境干旱胁迫更强。总之,黔北喀斯特槽谷地区植物表现出高叶干物质含量、高组织密度和低比叶面积的性状组合模式,以适应更加干旱的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