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正交实验结果:全尾砂-粗骨料膏体早期抗压强度影响规律及固化机理》

《表4 正交实验结果:全尾砂-粗骨料膏体早期抗压强度影响规律及固化机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全尾砂-粗骨料膏体早期抗压强度影响规律及固化机理》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因素A为水泥掺量,kg/m3;B为膏体质量分数,%;C为m(全尾砂)m(废石)m(棒磨砂);D为泵送剂掺量(质量分数),%。

按照单一变量原则,总共16组数据,每个水平4组数据,4组数据的抗压强度平均值即为该水平的抗压强度平均值Ki(i=1,2,3,4)。根据表4中数据分析结果,以各自变量因素水平为X轴坐标,以3 d和7 d时间顺序为Y轴坐标,以强度平均值(k1,k2,k3和k4)为Z轴坐标,构建三维曲面可视化模型,其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3 d抗压强度R3和7 d抗压强度R7均已达到要求(R3≥1.5 MPa,R7≥2.5 MPa)且均大于等于矿上现用配比强度。由图3(a)结果可知:在相同条件下,水泥掺量越多其早期抗压强度越大,当水泥掺量为270~290 kg/m3时,抗压强度增加缓慢,当水泥掺量为290~330 kg/m3时,抗压强度增加迅速。这是因为水泥为胶凝材料,掺量越多,其固结紧密,抗压强度就高,说明水泥掺量是抗压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由图3(b)结果可知:在水泥掺量、尾骨比(全尾砂与废石和棒磨砂质量之比)、泵送剂掺量相同条件下,膏体质量分数越大其早期抗压强度越大,且当膏体质量分数为77%~79%时,早期抗压强度呈线性增长;当膏体质量分数为79%~81%时,早期抗压强度呈指数增长[15],即膏体质量分数是抗压强度的另一主要影响因素。由图3(c)可知:m(全尾砂)?m(废石)?m(棒磨砂)为5.0:2.5:2.5~4:3:3(棒磨砂占比为25%~30%)时7 d抗压强度存在最优值,且3 d到7 d抗压强度均匀增大;另外,7 d抗压强度随棒磨砂占比的增加而先上升后下降,这是因为当棒磨砂占比为20%~30%时,添加了粗骨料,物料级配连续且均匀从而增加早期抗压强度;当棒磨砂占比为30%~35%时,相邻粗尾矿颗粒间距过大且随着胶结基质厚度的增加,胶结基质强度对整体膏体贡献增大,从而导致抗压强度降低[16]。由图3(d)可知:早期抗压强度随着泵送剂掺量的增加而缓慢上升,当泵送剂掺量质量分数为1%时,膏体中絮团被破坏,尾砂颗粒和水泥颗粒粒径的分布趋于有序,从而孔隙率降低;当泵送剂掺量增加到2%时,膏体中颗粒絮团的尺寸再次缩小,但絮团数量增多,形成的结构孔隙率也随之减小;当泵送剂掺量为2.0%~2.5%时,此时浆体中已经没有大的絮团,大量小絮团的存在阻隔了大颗粒(棒磨砂、废石)与水泥的胶结,造成早期抗压强度略减小[17-18]。由试验结果可知,泵送剂的加入使膏体早期强度有所提高,但当泵送剂掺量增加到2.5%时,7 d抗压强度略有降低,因此泵送剂的合理掺量为1.5%~2.0%(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