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1979—1992年电影放映数据年表 (7)》

《表1.1979—1992年电影放映数据年表 (7)》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融资模式流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此表,我们发现观影人次几乎每年稳定地以十亿人次在下降,诚然有着我们前述电视不断普及的原因,但同时与电影创作的“艺术追求”也不无联系。统购统包统销的发行模式实在难以为继,据统计,1987年中影公司在国产片的发行上亏损2800多万元,全国三分之一的发行企业亏损,1988年更是有45%的影片拷贝不足60个,并且各大电影制片厂出现不同程度亏损,上海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所欠银行贷款都已经超过两千万元。(8)因此,我们站在金融史的角度看待中国电影自“抗战后”与“十七年”以来的一个“艺术高峰”,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个“有高峰无高原”“有作品无产品”的年代。80年代后期,各电影制片厂基本处于政府拨款和运营成本之间的倒挂阶段,政府拨款用于发放员工工资都可能尚有不足,更遑论制片创作了,而每年电影主管部门下达的生产计划又是基本考核指标,不拍不亏,少拍少亏,越拍越亏的恶性循环加剧。电影制片厂们以自身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获取的银行贷款不仅仅是杯水车薪,甚至是饮鸩止渴。然而,制片厂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然摆上台面,并且只会越来越严重,对于政府而言,也越来越发现这是个无法填补的无底洞,那么电影制片厂们作为差额拨款单位的“差额”又该从何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