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华南地区对流性降水和层云性降水层次高度划分》

《表2 华南地区对流性降水和层云性降水层次高度划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双频星载降水雷达GPM数据的华南地区降水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傅云飞等[38]在利用TRMM卫星研究东亚地区降水云结构特征时根据降水廓线的斜率提出了东亚冬夏两类降水关于降水粒子特性的分层。指出,对流性降水夏季可分为蒸发层、碰并增长层、冰水混合层以及冰晶层共4层,冬季由于下垫面温度降低低层蒸发减弱则只存在3层;层云性降水不论冬夏均分为反射率因子大小不随高度变动的均一层、冰水混合层以及冰晶层共3层,季节差异体现在层次高度的变化上。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图9给出冬、夏对流性降水和层云性降水在产生不同量级地面降水时,垂直方向上的各高度层降水对整层柱降水量的贡献百分比。其中的层次高度的划定结合了华南地区的亮带分布信息(图8),具体见表2。图9显示,夏季对流性降水各层降水贡献比重不随雨强变化,蒸发层贡献比重0.6,碰并增长层和冰水混合层贡献均占0.14,比重相当。冬季对流性降水的主要贡献高度层为0.5~3.0km,如地面降水小于1.5 mm/h的弱降水发展的高度有限,降水贡献就主要来自于高度较低的碰并增长层(无蒸发层),其贡献甚至可达0.9以上。但伴随着地面雨强的不断增大,碰并层贡献有先减后增的趋势,冰水混合层降水贡献则是先增后减趋势。对于垂直分层冬夏两季均分为3层的层云性降水,夏季伴随雨强增强,反射率因子基本不随高度变动的均一层的降水贡献比重增大,比重增幅可达0.2以上,而冰水混合层的贡献比重则减小。结合前文粒子分布情况可得,地面雨强越大就有越多的雨滴粒子在0.5~5.0 km高度范围内存留并形成了高浓度粒子分布状态。冬季层云性降水伴随雨强的增强,各层贡献虽仍保持夏季的变化趋势,但比重变化幅度都较小。如均一层贡献比重基本维持在0.8左右,冰水混合层的贡献比重也仅在0.19~0.14间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