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国内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高频次指标统计表》

《表1 国内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高频次指标统计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近年来,旅游扶贫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潮,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扶贫理论[4]、旅游扶贫模式[5]、扶贫效应[6]、区域旅游扶贫开发、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7]等,旅游扶贫效应的评估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旅游扶贫效应作为研究主题,基于CNKI检索平台,以“旅游扶贫”+“效应”、“绩效”等作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关键词和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1997—2018年,共获得有价值的文献88篇,然后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扶贫效应评估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宏观层面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效应[8],微观层面主要包括贫困人口旅游收益、扶贫权力以及旅游扶贫居民感知效应等[9],学者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以贫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期望、经验和感知来研究案例地旅游扶贫的综合效应,在自然人假设和利益最大化的理论指导下,决策既是一种使得自身利益和物资效率实现最优的资源调配策略[10]。相对地,国外的旅游扶贫效应主要是从经济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两个方面,大多学者认为从“旅游中获利”被诸多发展中国家视为支持整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路径[11],能够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12]。从非经济效应看,旅游发展优化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制度[13],促进就业和性别平等[14]。本文就国内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相关文献的指标体系进行频次统计(见表1),整体而言,国内学者在旅游扶贫效应与绩效评价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或者从经济效益、非经济效益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15][16],亦或者从实际效应、感知效应或效应的可持续性三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等。研究方法从最初的旅游扶贫乘数效应的定性评价到目前的多角度整合,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有些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或者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测算区域旅游扶贫综合效应[17];或者运用CVM[18]、DEA[19]、产业链[20]、灰色关联[21]、层次分析[22]方法研究旅游发展与减缓贫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