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普通话与太谷、祁县、介休方言中见组声母腭化的异同表现》

《表4 普通话与太谷、祁县、介休方言中见组声母腭化的异同表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晋语并州片精见组声母的腭化与去腭化分布考察——以太谷、祁县、介休方言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闺柜”保留了撮口呼,也应是源于“支微入鱼”现象。刘丽丽[4]指出,“支微入鱼”是指中古止摄合口字读如鱼韵的现象,吴语中的此类现象最早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清康熙《嘉定县志》中就有“归、龟呼为居,晷、鬼呼为举”的记载,说明此音韵现象至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支微入鱼”现象在闽语、江淮官话、徽语、老湘语、晋陕甘方言、西南官话和赣语中也普遍存在。闽语中此类现象见参考文献[5]张光宇,江淮官话、徽语、老湘语中此类现象见参考文献[6]顾黔,晋陕甘方言、西南官话和赣语中此类现象见参考文献[7]王军虎。顾黔还发现性质介于江淮官话和吴语之间的通泰方言中,蟹摄合口三四等部分字也“混迹‘支微’,一同入‘鱼’”。笔者认为,“一同入鱼”的还有徽语、吴语和晋语的蟹摄合口三四等部分字,这体现在此三个方言蟹摄合口三四等的腭化现象中。这些字也和止摄合口一样读如鱼韵,很可能因为这些方言中的“支微入鱼”现象发生在止蟹摄合流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