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本经》73味“除痹”药物的性味分析表》

《表2《本经》73味“除痹”药物的性味分析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神农本草经》“除痹”药物的构成浅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因漏芦兼具苦、咸两味,石南兼具苦、辛两味,皂荚兼具咸、辛两味,统计2次。

在75味具有“除痹”作用的药物里,73味药的药性标识完整,其中有4味药(牛膝、漏芦、皂荚、石南)标识了两个味,其他均标1个味;有1味药(牛膝)的药性记载缺项;有1味药(马先蒿)的药味记载缺项。剔除药性、药味记载不全者,并将寒、凉合并,温、热合以综合分析。结果在73个药性记载完整的“除痹”药物中,出现最多的是味辛、性温热者,其次为味苦、性平者,再次为味苦、性寒凉者。见表2。从中药性味理论分析,味辛、性温热之品,多或可达表以散表邪,或可入里以温脏腑,从而对外感或内生的寒邪起到祛除作用。而味苦、性平之品,则一般不具单纯的清热或散寒作用,而往往是通过畅通气血而对整体起某些调和作用;味苦、性寒凉者,多具有清泻火热的基本作用;这些现象提示,《本经》药物“除痹”作用机制复杂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