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红莴笋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主要产量性状》

《表3 红莴笋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主要产量性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宁南山区红莴笋种植密度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单株重=叶重+茎重(可食用部分茎重)+不可食用部分,不可食用部分包括不可食用茎和顶花。

由表3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莴笋叶重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4 500株/667 m2时,叶重最大为106.13 g。当种植密度为7 500株/667 m2时,莴笋叶重、茎重显著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莴笋茎叶比呈先下降后增大再降低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6 500株/667 m2时,茎叶比达到最大,为2.71。红莴笋(红竹)单株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再明显下降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3 500~5 500株/667 m2时,莴笋单株重呈下降趋势;但当种植密度达到6 500株/667 m2时,单株重又有所增加。其原因是此种植密度时株形由短粗棒槌形逐渐向长棒槌形转变,茎重的增加大于叶重的减小,进而提高了莴笋的单株重和产量。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 m2时,单株重最重达403.53 g。当种植密度在4 500~6 500株/667 m2时,叶重逐渐下降,茎重先减小后增加,茎叶比不断增大,说明在此密度范围内单株重的增加主要表现为茎重的增加。当种植密度超过6 500株/667 m2时,红莴笋(红竹)单株重明显下降。因此,通过产量性状分析,红莴笋最佳种植密度为4 500~6 500株/667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