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的核心技术

笔记本电脑的诞生,进一步拓展了电脑为人类服务的范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其性能的提高,用户对笔记本电脑的需求也日益加大,生产厂商也越来越多。衡量一款笔记本电脑,强调的是产品的综合性能。首先应从先了解笔记本电脑的核心技术入手,笔记本电脑的核心技术集中在如下五个部分:

一、 移动CPU技术

与台式电脑的CPU相比,笔记本电脑的CPU的体积小,所占用的空间小,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的耗电量,减少笔记本电脑的发热量,保证笔记本电脑的稳定性能。东芝公司因为和Intel公司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在采用最新的移动CPU技术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二、 主板技术

与台式电脑的主板不同,笔记本电脑的主板采用all-in-on设计,主板上集成安装了CPU、显示控制器、软硬盘控制器、输入/输出控制器等一系列部件。它与笔记本电脑专用CPU一起,通过高性能散热技术,保证笔记本电脑的正常运转。

三、 小型化设计技术

笔记本电脑一般采用2.5英寸的小硬盘、薄型CD-ROM以及小型软盘驱动器等。现在的2010年,很多电脑甚至已经淘汰了光驱软驱等设备,因为高速而安全的固态存储设备正在高速发展。

四、 液晶显示技术

液晶显示屏的主要特点是平、薄、轻、功耗小、无辐射。液晶显示屏是笔记本电脑中最昂贵的独立部件之一,有时占计算机总成本的40%左右。液晶显示器技术现在主要有TFT技术和DSTN技术。

五、 电源系统技术

电源系统包括电源适配器、充电电池和电源管理系统等。为了实现长时间的电池供电,笔记本电脑内部除了采用高效锂离子电池和节能元件外,还运用了电源管理程序实现节电控制,有系统来管理部件的电源状态。对暂不工作的部件,系统将在一定时间后减少或是停止供电,以节约用电,延长供电时间和电池的实际使用寿命。

学习笔记本电脑组成的提要

在电脑维修知识库的带领下,大家即将步入《笔记本计算机的组成》课程。老习惯,mtoou在此先提供下课前提要,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便利。

概述

本栏目主要讲述笔记本电脑的组成。通过对本栏目的学习,维修人员能够认识和掌握笔记本电脑的组成部分的性能指标和作用。

学习目标

  • 了解笔记本电脑的硬件组成,熟悉组成笔记本电脑的各硬件名称
  • 了解笔记本电脑用到的技术,理解这些技术在笔记本电脑上应用的目的

学习重点

  • 支持笔记本电脑的各种技术规范
  • 组成笔记本电脑的部件名称及这些部件和台式电脑组成部件的区别

学习难点

  • 笔记本电脑硬件及应用的技术

希望大家认真掌握这些提要,为学习提供指标。以便早期完成学习任务

笔记本发展历第二讲

由于文章太长,我们现在接着第一讲继续….

1997年,4Mb/s速率的FIR(高速红外接口)装备开始使用在笔记本计算机上,较之前的115.2b/s的FIR要快得多。同时Intel发布代码为P55c的MMX笔记本CPU,这是采用MMO封装技术的CPU,集成了部分芯片集合L2高速缓存,使笔记本上播放的VCD真正流畅起来,多媒体性能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下半年,Intel发布了代号为Tillamook的CPU,它首次采用0.25μm技术工艺制造,内部运行电压为1.8V,外部运行电压为2.5V,大幅度的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并且首次内置了512KB L2缓存(只能与内存同速的66MHz访问)。硬盘方面开始迈进G级的台阶,高档机型已经装备了3GB的硬盘了,13.3英寸的显示屏也开始装备笔记本计算机,XGA分辨率逐渐成为高档机型的主流。

1998年4月,Intel的代号为Deschutes的PⅡ CPU正式使用在笔记本电脑上,频率最低233MHz;同年年底Intel推出的300MHz的CPU,开始了笔记本计算机支持AGP接口的历史。0.25μm工艺生产的PⅡ共有750万个晶体管,集成了PⅡ内核,512KB告诉缓存,440BX芯片组,采用MMCI模式封装,内部电压1.7V,外部电压1.8V。thinkpad成为业界首部装备14.1英寸XGA显示屏的机型,并且装备了当时最高容量的8.1GB硬盘。

1999年,IBM推出14.1英寸的显示屏,14.1英寸显示屏成为高档笔记本的主流,而neomagic的magicmedia265AV显卡则成为当时显示系统老大。ACPI和APM电源管理规范正式使用在笔记本计算机上。Intel正式发布采用0.18μm技术生产的PⅡ 400CPU,集成了2700万个晶体管,256KB二级全速缓存,核心电压只有1.5V,采用microPGA或BGA封装方式。

2000年,Intel推出代号为coppermine的Pentium Ⅲ笔记本用CPU,同样采用0.18μm技术生产,不过前端总线速度提高到100MHz,集成了256KB二级缓存,支持speed step节能技术,使用600MHz和650MHz的CPU在使用电池时以500MHz的速率运行,而切换时间只需要不到1/2000s,用户完全察觉不到。

2001年,Intel发布了代号为Tualatin的Pentium Ⅲ-M笔记本计算机专用CPU,10月8日,Intel发布了频率为1.2GHz的笔记本电脑专用CPU,它采用0.13μm技术生产,运行133MHz的系统总线,集成了512KB全速二级缓存,增强的speed step技术,可以根据CPU在应用程序中的使用情况自动在最佳性能和最长电池使用时间之间平衡切换;核心电压为0.95V~1.4V(只用电池优化模式时在0.95~1.15之间,使用性能优化模式时在1.1~1.4V之间)的CPU,采用FCPGA或PCBGA封装技术。830MHz(830MP支持外部显示,830MG集成3D显示芯片)芯片组正式装备笔记本,使用PC133的SDRAM,最高支持多达1G的SDARAM,支持AGP4X,改进过的内存存取控制器,更高效和快速访问内存,改进I/O控制的传输宽带,高达266MB/s,是440BX的两倍,支持6个UsB接口,是440BX的三倍,笔记本正式进入高性能的3D时代,NVIDIA公司推出的GeForce2 go显示芯片是笔记本计算机可以显示更加流畅的3D效果,功率只有大约0.5W,体积比台式机体积减小了大约一半,支持硬件的多边形转换、光影计算和3D渲染能力,内存宽带为2.6GB/s;而业界显示芯片老大ATI也不示弱,推出了Radeon显示芯片,不过前期版本3D性能就比GeForce2 go差了不少,虽然比前者更省电,但ATI计划即将推出的mobility Radeon 7500性能有大的突破,而且使用了跟Intel的speed step相当的powerplay节能技术,能根据实际图形应用的需求高速变换图形处理器的电压和时钟频率。

2002年,笔记本电脑的技术可以说是突飞猛进,5400RPM40GB的硬盘,GeForce2 go以及ATI Radeon 7500级的显卡,PentiumⅣ-M的CPU等最新技术使得笔记本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Intel试图在笔记本计算机中普及PentiumⅣ级的CPU,但未能成功,由于这一CPU一直被大众认为存在功耗过大,性能一般等问题,所以并不被看好,倒是原先已经发展成熟的Pentium Ⅲ-M的笔记本CPU被大家认可。

2003年,Intel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移动计算机的品牌名称——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这一全新品牌代表了Intel为笔记本计算机提供的最佳技术,基于全新移动处理器微架构和无线连接功能,其在电池寿命、轻薄外形和移动性能方面具有增强特性。迅驰技术包含代号为baninas的Pentium M专用处理器、Intel 855系列芯片组,还有Intel PRO/Wirdless 2100系列无线网络接入适配器几个部分。

2004年,Intel推出了迅驰二代的核心处理器Dothan,芯片组采用855M与之搭配,这一年中出现了大量万元 笔记本电脑和移动PC计算机。

终于说完了。虽然这些内容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但是对其全面的了解也是学习笔记本维修的一个前提基础吧。

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史第一讲

今天电脑维修知识库带给大家的第一讲就是一起来了解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其发展历史的了解,让我们达到对笔记本的总体有一个发展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一些著名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的发展历史。

1982年11月,美国康柏公司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式计算机,重量为28磅,采用4.77MHz的Intel8088处理器,128RAM,320KB软盘驱动器,9英寸黑白显示器。

1985年,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推出了第一台商用笔记本计算机T1000。他是一台使用8086为CPU的笔记本

1986年,IBM退出了第一台公文包大小的膝上型计算机。

1992年,IBM发布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笔记本电脑。

1993年,486SX和486DX笔记本进入市场,之后又486DX2,主频高达50MHZ,之后再有486DX4,最高主频曾高达75MHz。

1994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计算机think pad755CD,开始了光驱在笔记本计算机上的普及历程。

1995年,ThinkPad 701C推出,这是一款只有4磅重的笔记本,采用可伸展的TrackWrite键盘,内置了一个14.4Kbps的MODEM,486DX250Mhz的CPU,8M的RAM,540M硬盘。这是一款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同等高超造诣的科技工艺品,这款绰号”蝴蝶”的机型,其键盘采用独特的可伸缩式设计,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对键盘手感的极端重视也成了IBM的一个特点。

1995年,ThinkPad 760问世,首次采用12.1寸SVGA显示屏,一个Pentium 90MHz处理器,它还拥有红外线接口,打开显示屏时键盘会自动向上倾斜一个角度,1.2G硬盘和16M的RAM和一个当时最先进的四倍速CDROM。

1996年,Intel正式开始对笔记本专用CPU的研制,所有75MHz以上的Pentium CPU都采用了Intel的SL技术,它允许CPU在不被使用时关掉CPU时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允许CPU的某些部分完全关掉,因此这将减少对电能的消耗。另外,Intel还使用了VRT技术,允许75MHz、90MHz、和120MHz的笔记本电脑专用CPU内部以2.9V运行,在外部则以3.3V运行,Intel同时还开始了笔记本CPU的封装技术的应用,当时有标准的陶瓷和TCP两种封装技术,后者的体积更小且更省电。当时的台式电脑CPU都是采用0.8μm制造工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CPU在这个时候采用了0.33μm制造工艺生产,电压也因为VRT技术而降到了3.3V,也是从这时开始笔记本的CPU才真正的与台式机的CPU划清了界限,因为在这之前笔记本都是和台式电脑使用同一种CPU的。由于CPU制造工艺的限制,当时笔记本制造商还在主板上自行配置L2缓存,有的厂商为了节省成本或延长电池使用时间,就没有采用L2缓存,结果性能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是从1996年开始,CD-ROM开始大量装备到笔记本上。

笔记本电脑概论学习提要

概述

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是为了满足人们移动办公的需求而产生的,它的出现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笔记本电脑的功能与台式电脑完全相同,但是他比台式电脑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笔记本电脑的硬件设备也与台式电脑完全相同,有CPU、主板、芯片组、BIOS、总线、电源器件等,但笔记本电脑的硬件设备在性能上也有其特殊性。

学习目标

  • 了解笔记本电脑的硬件组成,熟悉笔记本电脑的各部分名称
  • 了解笔记本电脑使用的技术,理解这些技术在笔记本电脑上应用的目的
  • 熟悉笔记本电脑的启动过程,掌握笔记本启动时的硬件顺序
  • 了解笔记本电脑的内部结构,对笔记本电脑主板的芯片组和接口有所认识
  • 了解一般笔记本的拆装方法,能够独立拆装一台笔记本电脑,清楚笔记本在维修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学习重点

  • 笔记本电脑的硬件组成和各笔记本电脑各部分名称
  • 笔记本电脑启动时的硬件顺序
  • 一般笔记本拆装方法,拆装笔记本电脑是的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

  • 笔记本电脑主板上各种芯片组和接口的技术特性

电脑主板硬件维修

这里我们就先谈谈计算机主板的维修,其中有很多内容在板卡上都有共性,可以举一反三,同样的维修方法很可能在显卡,声卡上也可以应用。

首先对于一块有故障的主板要进行清洁。因为主板上有很多连接是采用插脚的形式,这就可能令引脚氧化而接触不良,而灰尘的堆积也可能令一些元器件短路。经过这个步骤,有时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就算没有效果清理干净后的主板也会方便后面步骤的检测。

[观察法]
在维修过程中,其实有一些故障是直接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出来的。仔细的观察完全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所在,这也是DIY们可以很快掌握的查找故障的方法。便于观察的故障如下所示:

1、硬伤

2、电容爆浆

3、烧伤
烧伤是主板损坏最为普遍的现象,一般都是由于短路或电流过大引起,有些可能还不能直接体现在外观上。下面就是能够观察出来的几种 :
A:插槽


这种可能由内存安装反向,金手指不对位,造成插槽烧毁。

B:供电控制芯片

C:I/O芯片

这是典型的I/O控制芯片烧毁,这颗芯片相对于下面那颗ITE I/O控制芯片相对简单,只是负责串口,一般是由于相关设备热插拔所造成的。

D:表层线路


上图是明显的线路烧毁,除了线路损坏外,一般相关元件肯定也一定还存在故障。如果烧毁的是主板的夹层电路(一般主板有4层),那修复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E:核心芯片


这种故障相对比较严重,只能进行换芯。不过故障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热插拔相关设备引起。后面的芯片级维修部分,我们将详细的讲述这一部分。

在维修开始阶段,先不接通电源,因为有故障的主板带电操作后,很容易使问题进一步恶化。所以首先要进行不带电测试。


然后检测主要供电部分,如测量CPU供电MOS管引脚对地的阻值,一般在300欧姆左右,最低不应低于100欧姆。同样在测量一遍反向电阻值,不应该有很大差异。如果阻值很小或为零,那么就说明有短路发生。


供电部分没有问题后,可以达成最小系统进行加电测试,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可以先用一种“假负载”代替CPU启动主板。如上图所示,黄色插座就是一个简单的“假负载”,可以防止出现烧毁测试CPU的问题。

由于主板上元件繁多,因此一般采取先判断逻辑关系简单的芯片及元件,后判断关系复杂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部分的原则。

系统的来看,主板故障可以归分为下面几类:
1、根据对微机系统的影响可分为非致命性故障和致命性故障。非致命性故障也发生在系统上电自检期间,一般给出错误信息;致命性故障发生在系统上自检期间,一般导致系统死机。

2、根据影响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部性故障和全局性故障。局部性故障指系统某一个或几个功能运行不正常。如主板上打印控制芯片损坏,仅造成联机打印不正常,并不影响其它功能;全局性故障往往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使其丧失全部功能,例如时钟发生器损坏将使整个系统瘫痪。

3、根据故障现象是否固定可分为稳定性故障和不稳定性故障
稳定性故障是由于元器件功能失效、电路断路、短路引起,其故障现象稳定重复出现,而不稳定性故障往往是由于接触不良、元器件性能变差,使芯片逻辑功能处于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的临界状态而引起。如由于I/O插槽变形,造成显卡与该插槽接触不良,使显示呈变化不定的错误状态。

4、根据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独立性故障和相关性故障
独立性故障指完成单一功能的芯片损坏;相关性故障指一个故障与另外一些故障相关联,其故障现象为多方面功能不正常,而其故障实质为控制诸多功能的共同部分出现故障引起

5、根据故障产生源可分为电源故障、总线故障、元件故障等
电源故障包括主板上+12V、+5V及+3.3V电源和Power Good信号故障;总线故障包括总线本身故障和总线控制权产生的故障;元件故障则包括电阻、电容、集成电路芯片及其它元件部件的故障。

这样通过简单的划分,相信维修起来思路就会十分清晰了。发现故障后,普通读者也可以根据一些可见现象,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

3Q之争 QQ说:360欺负我了!不是360走就我走

今天我从腾讯网站看到腾讯QQ写的绝交书, 其大意就是说360欺负我了,我不跟360玩了。可是呢…我们广大群众都是“脚踏两条船”的人,360有360的好处,QQ有QQ的好处,现在这么一 闹,玩完了。腾讯说:你要么把我留下,要么你就把我的冤家360留下,反正如果你选择360那么我就跟你”绝交“,你只许”喜欢“我一个!

360与QQ爆发的网络战

天那~ 又是人间三角恋啊~ 正好考验考验你们,你选择留下360还是QQ? 这两个都很可爱哦~
早上在公交车上听收音机,报道说60%多的人选择抛弃QQ ,20%左右的人选择抛弃360   ~ 泪奔~~

严肃点:其实从宏观来看啊这是中国互联网的不幸。体现了中国互联网的落后,体现了“资本主义”根深的残酷现实。

这里是QQ写的绝交书,围观地址http://im.qq.com/qq7.shtml?ADUIN=712929265&ADSESSION=1288832614&ADTAG=CLIENT.QQ.3007_.0

电脑主板故障导致系统黑屏实例分析

你的电脑问题和这个一样吗?可以正常开机但是过一会儿就黑屏。黑屏后开机又恢复正常。遭到电脑的如此“戏弄”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其实只要细细分析下电脑主板或许就能找到答案。现在看我怎么做,等你学会了方法举一反三后还可以用这个电脑维修知识来帮助别人哦~(有偿无偿看你自己)

由于偶尔能启动,所以不可能是电源的原因。用替换法检查了显示器是正常的。另外,因为开机时没有任何报警声,由此认为显卡、内存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分析很可能是由的部件接触不良造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部件接触不良呢?在主机内,接触不良造成黑屏的就可能是CPU了,于是取上CPU,清洁了一下,然后小心的安上,满怀信心地开机。故障依旧!怪了,难道是内存有问题,主板不报警了?索性逐件测试,反正我这儿还有一台电脑。

测试结果表明:内存、CPU、显卡、硬盘均正常。主板的问题!没理由呀。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主板从机箱中取下,拔下所有的连线,插上CPU、内存、硬盘、显卡、电源,用螺丝刀一连主板上的POWER跳线,OK!正常开机了!为了检验是不是偶然开机的,重试了几次,并连续开机半天也没出现黑屏现象。看来不是主板的问题,很可能是那些连线中有的接触不良。我全部小心的将所有的连线插上,又满怀信心地开机。故障依旧,看来问题就出在这些连线上,干脆一个一个试吧。当试到RESET线时,出现了故障,难道是……拿来万用表一量,晕……果然是RESET线短路。

故障找到了,排除也就简单了。查到RESET线的短路点,分离好了,一切OK。

一般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先从电源、显示器下手,然后是再查内存、CPU、显卡等。希望大家再遇到开机黑屏时,如果常规检查没问题时,再顺便查一下RESET线,随然这种情况不是太多,但毕竟是存在的,不要再因此大费周折。

主板常用名词解释之USB,USB2.0,UMA,SCR,RTC

USB2.0

USB2.0时USB1.1接口的升级版本,也是当时P4采用的USB接口标准,USB2.0的传输速度从USB1.1的12MBPs(每秒1.5MB),大幅度提升到480MBPs。并且还兼容USB1.1的接口设备(现在一些高档电脑上已经用上了速度更快的USB3.0了—电脑维修知识库注)

USB端口

USB是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可以翻译为“通用串行总线”。其突出特点是:一个USB接口最多可串接127个设备。USB接口不仅带负载能力强,易用性好,该接口具有“即插即用”功能,设备插入后可以自动设别,连接非常方便。就比如你的u盘。插上那个去在电脑上马上就可以用了。

UMA

UMA时unify memory architecture的缩写,可以翻译为“一体化体系结构”。UMA技术是指在主板集成显卡上,其显示缓冲存储器可共享系统主内存。

SCR接口

SCR是smart card reader的缩写,可以翻译为“智能卡阅读器”。带有SCR接口ide主板就可以支持智能卡及手机SIM卡读取功能,借助主板内附的管理软件,还可以编辑智能卡及SIM卡的部分功能。如早期的华硕CUSL2-C、技嘉的GA-60X和60XE等主板就带有了该接口。

RTC功能

RTC是real time clock alarm的缩写,可以翻译为“定时开机”。这个功能可以是用户预先定义好一个时间(如每月的某一天或是每天的某一时段)一到你设定的时间系统便会自动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