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腰骶椎功能重建的临床解剖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837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602 |
完成/联系人 | 孙兆忠 房清敏 程艳 窦永峰 李瑞 任佳彬 |
来源省份: | 山东 成果说明 ➫ |
完成单位: | 滨州医学院 滨州市人民医院 |
所属部门: | 山东省教育厅 |
科研日期: | 2019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前路腰骶椎功能,临床解剖学,生物力学, |
入选计划: |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滨州市科技发展计划 |
联系地址: |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黄河三路522号 |
传媒
腰5椎体肿瘤(Tumor)、结核(Tuberculosis)或爆裂骨折(Burst fracture)等需要行腰5椎体切除的病例,由于腰5椎体位置深在,毗邻重要组织,解剖结构复杂,经后路行全椎体切除困难,需采取前路手术。传统方案采用前路切除腰5椎体后再一期或二期后路固定,创伤大、时间长,且前方植骨块不稳定;虽有前路一期U形或钛板固定,但因腰骶角的存在,腰5、骶1正前方的内固定不足以对抗局部剪切、轴向应力,影响稳定。
针对以上问题,亟待发明一种新型、合理、安全、实用的腰骶椎功能重建技术。自2012年起,项目组通过应用解剖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方法进行了系列深入研究,以期探索前路腰5椎体切除后更有效的内固定方法,避免二期后路手术,减少创伤,减轻病人负担,降低医疗成本。
该研究分为三部分:1.腰骶椎侧前方解剖学研究。选择12具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腰骶椎侧前方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将腰骶椎侧前方操作空间近似视为一直角梯形,测量、计算有效操作空间的面积。2.腰骶椎侧前方内固定的影像学研究。选择20具成人尸体标本,分别行腰骶椎CT扫描并三维重建,模拟前入路在有效操作空间内行腰5椎体切除、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测量骶骨钉理论最大进钉长度及相应进钉角度。在标本实施手术后,再次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侧前方骶骨钉位置。3.腰骶椎侧前方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标本术后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及垂直压缩刚度生物力学测试,评价即刻生物力学性能。
该研究主要科技创新:1.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与应用解剖学相结合,影像学数据与解剖学数据相对比,发现更详尽的腰动脉分支走行、分布规律;2.补充、完善了国人前路腰骶椎功能重建手术侧前方内固定的解剖学数据库,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3.应用影像学技术补充、完善了国人骶骨侧前方螺钉置入安全参数,为手术提供影像学依据;4.补充了前路腰骶椎功能重建侧前方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参数,为手术提供生物力学依据;5.设计了新型、合理的前路腰骶椎手术侧前方内固定功能重建术式。
该项目受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2014WS0188)和滨州市科技发展计划(2011ZC0920)所资助,在上述课题的资助下,项目组进行了新型前路腰骶椎功能重建技术的临床解剖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研究。项目研究已顺利完成并通过鉴定,并已在该省5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了不低于2年的临床应用,在此对上述基金和应用单位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该研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国内知名中文核心杂志。由山东省立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孙建民教授担任组长、包括多位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所组成的鉴定小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一致认为该项目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较,研究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5家医疗机构迄今为止开展89例临床应用,均认为该技术疗效可靠,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等,是传统手术方式安全、可靠、有效的补充术式,推广应用价值高,社会效益显著。
成果说明
该项目组研究成果在多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进行推广应用。其中腰骶椎侧前方内固定术的解剖学、影像学研究成果,不仅应用在腰骶椎侧前方内固定术式,也为其它开放手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多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有影响力的杂志。依据本项目研究成果,制定规范化的技术流程后,首先在项目组所在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应用,之后通过技术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广至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滨州市人民医院、滨州市中心医院。 应用单位一致认为,作为前路腰椎5椎体切除、侧前方内固定重建腰骶椎稳定性的新术式,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