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冻存血小板输注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点击下载 ⇩

本项目是东营市二〇一〇年科技发展指导性计划,属于医疗卫生领域。恶性血液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化疗,但化疗后几乎均伴有血小板数量降低。当血小板下降至20×109/L以下时,会诱发严重出血、甚至导致死亡,需要输注血小板以防治致命性出血。输注异体血小板治疗时,存在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输血传播性疾病、输注无效等副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加,日益紧张的“血资源”成为一个严峻、紧迫的社会问题,异体血小板的即时输注更难以保证,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风险,甚至引发医疗纠纷。自体血小板输注可减少或避免上述副作用,并能满足患者在危急情况下的即时输注,提高抢救成功率。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后,骨髓恢复期常有血小板一过性增长高峰,可以适时采集、储存以备后用。目前国内外对自体冻存血小板治疗恶性血液病常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未见报道。在恶性血液病常规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中,国内外文献仅见异体血小板输注或振荡保存的自体血小板回输的报道,但振荡保存的自体血小板仅能保存5天,而完全缓解的患者从再次化疗到出现需要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多在10天以上,故振荡保存的自体血小板实际临床应用价值很小,而自体冻存血小板保存期可达到1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本课题于患者疾病完全缓解后血小板快速增长期采集自体血小板冻存,于患者再次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时回输,以1hCCI(血小板增加校正值)、24hCCI为标准,与输注异体新鲜血小板的对照组相比,1hCCI、24hCCI及止血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且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深低温冻存自体血小板的回收率为62%~83%,且血小板结构大致正常,提示复苏后的血小板回收率较高且功能良好,保证了输注血小板的数量及质量。本课题的技术关键主要在血小板的采集、冻存、解冻及回输4个方面。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时,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血小板数量等严格设定各参数,以保证血小板数量、质量;向血小板中加入低温保护剂二甲基亚砜(DMSO)时,一定要在百级层流净化间内,注入速度要均匀缓慢(1ml/min),防止产热对血小板的破坏,使终浓度为5%;输注前将血小板置入40℃水浴箱2~3分钟内充分融化。回输速度要快,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深低温冻存自体血小板输注与异体新鲜血小板输注的止血效果无显著差异,但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显示了其有效性及安全可靠性,且能实现患者需求时的即时输注,避免了因血小板输注不及时所导致的致命性出血的发生,不会出现输注无效或输血传播性疾病。更重要的是,冻存自体血小板输注会缓解“临床血资源”日益紧张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研究成果已在我院推广应用,并发表文章6篇。专家鉴定认为本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2年度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本项目被山东省卫生厅列为“山东省第四批适宜卫生技术推广项目”及2013年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